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年代:2007
定价:35.0
本书是明万历年间首辅张居正协同翰林院的讲官给万历皇帝讲解《论语》的讲章。原书以明代白话文写成,通俗易懂。不仅如此,作为“皇家读本”的《论语》,还融入了大政治家张居正等人对历史上兴亡教训的总结和改革思想,书中融入了自己的许多独特见解。
序言:儒师帝王鉴张居正眼中的《论语》
论语卷一
学而第一
为政第二
八佾第三
论语卷二
里仁第四
公冶长第五
雍也第六
论语卷三
述而第七
泰伯第八
论语卷四
子罕第九
乡党第十
论语卷五
先进第十一
颜渊第十二
论语卷六
子路第十三
宪问第十四
论语卷七
卫灵公第十五
季氏第十六
论语卷八
阳货第十七
微子第十八
论语卷九
子张第十九
尧曰第二十
前言
序言:儒师帝王鉴张居正眼中的《论语》国学大师钱穆先生说过这样一番话:“任何人,倘能每天抽出几分钟时间,不论枕上、厕上,舟船上,任何处,可拿出论语,读其一章或二章。……若使中国人,只要有读中学的程度,每人到六十岁,都读过论语四十遍到一百遍,那都成圣人之徒,那时的社会也会彻底变样子。”钱穆先生的这番评说,即道出了《论语》广布于民间最为真实的景象。
流传了两千五百多年的《论语》,影响着世世代代的中国人。“《论语》自西汉以来,为中国识字人一部人人必读书。”或许这也可以作为钱穆先生对《,论语》饶有趣味的一项注释。北宋名相赵普曾有言:“半部论语治天下。”这位少时为吏,读书不多的名臣晚年却常读《论语》,他曾经对宋太宗赵光义说:“我用半部《论语》替太祖打天下,我再用半部《,论语》替陛下治天下。”由此不难看到,儒家经典著作《论语》对于中国文化、中国人的重要影响是多么的深远。
对一个喜欢读书的人而言,无论何种原因,一本拥有大量读者的书总是极具吸引力的,何况又是一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书,一本我们身边的人,以及我们接触到的书籍中每每提到的典籍。或许,这种好奇即是一种吸引。
几乎每个中国人都能够说上《论语》中的一两段精辟的语句,诸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脍炙人口的佳句。有的人甚至对《论语》早已烂熟于心。读者不仅能够从《论语》中获得较原文更为准确深刻的领悟,还会由此得到启发,产生自己独特的见解。然而《论语》的真谛,却是要告诉我们,怎样才能让我们的心灵过上快乐的生活。
阅读《论语》,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论语》是中国人的“圣书”,而作为这部书的主角孔子,自古就被誉为“圣人”。西汉司马迁曾做过这样一个颇为有趣的对比,他说:“天下君主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
……可谓至圣矣!”(《史记.孔子世家》)司马迁眼里的孔子是“布衣”,他认为,孔子有道德学问在,所以“传十余世”,而天下君主者流,“当时则荣,没者已焉”,远不及布衣孔子,足可以万古流芳,成为圣人。
孔子毕其一生的倡导和历代儒家的后续发展,使中国儒家学说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德治主义,他执著地倡导德化社会与德化人生。德化社会的最高标准是“礼”,德化人生的最高价值是“仁”。孔子教导人们积极奉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以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孔子倡明“天人合一”之教,以善处人与自然的关系,他还阐述和弘扬了人不仅要“仁民”,也要“爱物”的道理。孔子坚决主张国家要实行“富之教之”的德政,使社会与文化得到发展。孔子认为文明的最高成就在于造就理想人格以创立理想社会,通过潜志躬行“内圣外王之道”,以达到“天下为公”、“大同世界,,之境界。由于孔子的卓越贡献和思想影响深远,他才被中国人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论语》以其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历代大儒对《论语》的注释、解读也可谓汗牛充栋,浩如烟海。从一千七百多年前何晏的《集解》到八百年前朱熹的注释,及至一百七十年的刘氏《正义》……民国的程树得曾把相关书目统计过,大致有十类四百八十多种,二百万字之巨。这还是留存下来有名目的,如果添加上近些年的注释解读,考虑流失散落的注释解读文本,这数字怕是会更惊人。
历代有关讲评《论语》的经典之作,现如今想要看到也并非难事。而现在为大家呈现的则一本别具特色的诠释《论语》的著作,作者张居正是万历首辅,他所讲评的《论语》是专为万历皇帝所作,几百年来一直是内阁的典藏经典著作,非常人所能见也!全书以明代的白话体诠释经典,在经典中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以人生诠释人性,以人性安顿人心。穿越一千多年的时间隧道,体悟经典的平凡智慧。
张居正,这位明万历年间曾因厉行改革而彪炳史册的一位传奇人物,在荣登首辅之位后,理政十年:整饬吏治,刷新颓风;整肃教育,延揽济世之才;革新税赋,梳理财政。拯朱明王朝之将倾,使万历时期成为明王朝最为富庶的时代。
张居正无疑是最为成功和杰出的改革家,但他同样还有不被人们所熟知的身份帝师万历皇帝朱翊钧的老师。万历皇帝初为太子的时候仅有四岁,六岁出阁读书,为其发蒙的便是张居正。张居正的学术思想是博采众家之长,有法家、也有儒家,还有兵家、历代理财变法之学,甚至还有黄老学说。他的思想虽然不是主推儒家,但是儒家对于中国历史的巨大影响他肯定是不敢忽视和小看的。
在普通百姓看来,贵为天子之师,自是高不可攀。然而帝王师除了“师”的身份而外,仍旧是“天子脚下一臣尔”。尽管皇帝是学生,却高坐于殿上听讲,而老师则跪着进学。仅凭这一点来看,可知所谓的帝王师,不过是更受尊敬的仆人罢了。因而,在皇帝面前讲学,老师大都战战兢兢,除了按先帝的遗训讲述孔孟之道外,哪里还敢掺杂自己的经邦济世之语?然而,对于孔孟学说,张居正却有着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他不拘泥于儒经章句,也不赞成受制于先儒的具体措置,主张“明大体”,“认本真”。
基于此,张居正在教导小皇帝的时候,并不是让其死读四书五经的,而是积极地来引导,循循善诱,让其参悟经书之后的内容,这恰恰刚好和孔子在讲学的心境、语境是不谋而合。比如在讲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段时,张居正的言说仿佛使人看到孔子在讲堂之上一本正经地对学生们说,红烧肉一定要切成方块!不禁使人联想见孔子的另一面。阅读《论语》,我们不仅能够体味孔门独家修身秘籍,更能透过张居正的评说,认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
现实的世界充满着生命活力,五彩斑斓。而孔子似乎是灰色的,晦涩的,艰深的,难以琢磨的,因而我们才要将理论的灰色和缤纷的实际链接起来。也正是因为有了生活的五彩缤纷,理论的灰色才不显得死寂;也正因为有了思想的高贵纯粹,纷繁的世界才不至于俗不可耐。灰色提升着品位,而多彩保证了活力。品读经典,感悟人世。
穿越三千年的智慧,世代传颂的儒家经典,一代帝师的经典解读。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昔日帝王读本,今日万众分享,领略论语魅力,分享一代名相张居正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智慧。 历代有关讲评《论语》的经典之作,现如今想要看到也并非难事。而现在为大家呈现的则是一本别具特色的诠释《论语》的著作,作者张居正是万历首辅,他所讲评的《论语》是专为万历皇帝所作,几百年来一直是内阁的典藏经典著作,非常人所能见也!全书以明代的白话体诠释经典,在经典中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以人生诠释人性,以人性安顿人心,穿越一千多年的时间隧道,体悟经典的平凡智慧。作者简介: 张居正,字叔太,号太岳,湖广江陵(今属湖北)人,又称张江陵。明代政治家,改革家。因其巨大的历史功绩而被后世誉为“宰相之杰”。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进士,由编修官至侍讲学士令翰林事。隆庆元年(1567年)任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隆庆时与高拱并为宰辅,为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万历初年为首辅。当时明神宗年幼,一切军政大事均由张居正主持裁决,前后当国10年,实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清查地主隐瞒的田地,推行一条鞭法,改变赋税制度,使明朝政府的财政善有所改善;用名将戚继光、李成梁等练兵,加强北部边防,整饬边镇防务;用潘季驯主持浚治黄淮,亦颇有成效。万历十年(1582年)卒,赠上柱国,谥文忠。著有《张太岳集》、《书经直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