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厦门大学出版社
年代:2010
定价:20.0
本书的研究对象是晚清到民国期间戏剧领域里面几个具有争议性的个案,比如“娜拉剧”、“新旧剧”观念论争、“国剧运动”、“戏剧民族化”、梅兰芳访美的评价,以及影片《太太万岁》的空间叙事政治等。其所运用的理论资源主要是后结构主义的反本质主义理论,方法是文化研究的方法;而其中关注的问题则是当下的全球时代文化间如何对话的问题。就如何用学术回应时代的重大问题,该研究提供了一个富于启示意义的分析框架。同时,本书采用新的方法对于中国戏剧领域许多长期以来纠缠不清的问题做出了新的阐释。
序一序二第一章 导论公共观演域:跨文化戏剧研究的关系主义视角 一个象征的问题:什么是“话剧”? 作为关系的公共观演域 跨“文化”,还是“跨”文化? 戏剧中国Ⅰ 本土、西方与文化权力 第二章 黄皮肤,白面具:边界上的“娜拉” 边缘作为中心 虚拟与现实之间 第三章 牧师与预言家的资源共享:“新、旧剧”观念论争 忠贞的背叛 减法中的加法Ⅱ 生产传统
序一序二第一章 导论公共观演域:跨文化戏剧研究的关系主义视角 一个象征的问题:什么是“话剧”? 作为关系的公共观演域 跨“文化”,还是“跨”文化? 戏剧中国Ⅰ 本土、西方与文化权力 第二章 黄皮肤,白面具:边界上的“娜拉” 边缘作为中心 虚拟与现实之间 第三章 牧师与预言家的资源共享:“新、旧剧”观念论争 忠贞的背叛 减法中的加法Ⅱ 生产传统 第四章 “国剧运动”:借来的激情和标签 “国剧”的文化转喻及其衍生性 在虚幻的边界上生产记忆 第五章 戏剧“民族化”与生产传统:以张庚的《话剧民族化与旧剧现代化》为中心 农村/国家VS.都市 表里之间的负负得正Ⅲ 时空、性别与另类的现代性 第六章 怀旧神话中的时间与性别密码:梅兰芳访美演出的中西方再现 在父亲的阴影下点灯 光的发扬与收敛 “谁在没落?” 中国的性别 第七章 视觉与认同:《太太万岁》的时空转译及其文化政治 过渡中的永恒 与“独白”对话参考文献后记
随着厦门大学戏剧戏曲学博士点的成立和教育部行动计划项目的下达,出版厦门大学戏剧影视丛书不仅有了必要,而且条件日臻成熟。这套丛书包括我校教师研究戏剧和影视的学术著作,有书即出,不因为追求“体系”而作茧自缚,目的是检阅科研成果,促进学术交流和学科建设。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越界的想象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丛书名 | 厦门大学戏剧影视丛书 | ||
9787561535578 如需购买下载《越界的想象》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 |||
出版地 | 厦门 | 出版单位 | 厦门大学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20.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19 × 0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印数 |
越界的想象是厦门大学出版社于2010.4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I207.3 的主题关于 戏剧文学-文学研究-中国-清后期~民国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