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年代:2012
定价:37.0
本书共分为五章内容:第一章:责任论的危机与转机;第二章:刑事和解的责任论;第三章:责任关系之反思;第四章:责任方式之拓展;第五章:责任目标之调整。
杜宇,男,湖南长沙人,1976年10月生01994年至2001年在中山大学法学院学习,取得法学学士、硕士学位。2004年毕业于北京犬学法学院,获法学博士学位。2005年至2007年,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曾任复旦大学发展与政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2010年~2011年),现任复旦大学法学院副教授(2007年~),复旦大学司法与诉讼制度研究中心秘书长(2007年~)。
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国家博士后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后期项目与青年项目、司法部国家法治与法学理论研究项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等6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在《法学研究》、
2009年1月,我在《法学研究》上发表了论文《刑事和解与传统刑事责任理论》。在这篇文章中,我对刑事和解的研究现状予以了反思,并将和解与责任论研究之窘境贯连起来,思考其可能的发展路径。就核心观点而言,《传统刑事责任理论的反思与重构:以刑事和解为切入点的展开》的学术思想在这篇文章中已经定型,但是,就许多旁生问题而言,却有欲言又止、不吐不快之感。比如,文章对责任的履行对象虽有只言片语之涉及,却没有深入展开。而事实上,这一问题不仅关涉到如何理解犯罪侵害的对象,更进一步与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定位、责任关系的重新架构等问题紧密相连,具有极大的理论张力。2010年7月,我的第二本学术专著——《理解“刑事和解”》在法律出版社出版。在《传统刑事责任理论的反思与重构:以刑事和解为切入点的展开》的第二章中,我对刑事和解的理论主张予以了梳理和讨论,这必然同时涉及到和解的犯罪观、责任观及程序观(司法观)等不同侧面。由于主题和篇幅所限,我也不可能在这一章中对和解与责任问题予以系统展开,而仍然只是在09年文章的框架内延续着上述的遗憾。这些缺憾的存在,促使我下决心以某种更为体系化、专门化的方式来重新整理自己的思考。于是,从2010年12月开始动笔,到2011年5月初稿成型,我几乎是一气呵成地完成了《传统刑事责任理论的反思与重构:以刑事和解为切入点的展开》的写作。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转型社会中“刑事责任理论”的反思与重构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9787562042853 如需购买下载《转型社会中“刑事责任理论”的反思与重构》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 |||
出版地 | 北京 | 出版单位 |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37.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3 × 17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印数 |
转型社会中“刑事责任理论”的反思与重构是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于2012.5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D924.01 的主题关于 刑事责任-理论研究-中国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