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高速
高速,高速封面图

高速,高速

冯伟林, 聂茂, 著

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

年代:2006

定价:46.0

书籍简介:

本书是一部从大文化大散文的视角出发,概述中国高速公路的独特发展以及由此生发的社会文化民俗文化的现象。

书籍目录:

序言:速度与梦想林非

第一章高速公路的日常叙事

1、高速公路的叙事元素

2、车道设定的行为规则

3、绿化带的精神学意义

4、监控设施的病理解剖

5、护栏的暗喻

6、收费站的厚描述

7、隔离栅的象征

8、高架桥上的人文关怀

9、报警亭的独自

10、限速牌的警示

11、广告牌的美学价值

12、服务区的蒙太奇

13、加油站的社区文明

14、信息符码的多重弹奏

15、里程牌的零叙述

第二章高速公路流动空间

1、漂浮的自由

2、文明的利器

3、像玻璃一样透明的城市

4、蛋糕上的速度

5、文化高速公路的弦外之音

6、非空间的空间

7、后文字时代的空间叙事

8、空间内部的深层结构

9、空间组织的时间节点

第三章高速公路的文化拼图

1、扩展秩序的元话语

2、高速公路的精神“他者”

3、政治文明的符号解码

4、诗意的栖居之图像化表达

5、虚拟与真实

6、时间广场上的文明碎片

7、个人自由的瞬间储蓄

8、文化基因的消费土壤

第四章高速公路的身份追寻

1、穿过都市的腰身与乡村的睑

2、身份认同与现代性追寻

3、城市的繁荣与苍凉

4、乡村的喧哗与骚动

5、返祖效应

6、“直到世界尽头”的旅程愿望

7、消费神话的撕裂

8、居民小区的阶级属性

9、公路多了,回家的路却少了

第五章高速公路的诗学分析

1、高速公路的诗学之美

2、传统价值与现代审美之互弈

3、日常美学的颠覆与巨型母题的祛魅

4、技术理性中的反乌托邦情结

5、高速公路的精神学分析

6、高速公路的意境分析

7、高速公路的语境分析

8、高速公路的心境分析

9、高速公路的禅境分析

第六章高速公路的媒介阐释

1、流行崇拜中的高级祭司

2、媒介意义的单向度漂移

3、隔代遗传的传播范式

4、城市的内爆

5、高速公路的媒介基础

6、信息存量的洞穴探幽

7、身体的解放或人体的延伸

8、重返伊甸园

9、冷文化,热文化

第七章高速公路文化自省

1、强权的尖叫与历史文脉的损伤

2、时间的洪水冲刷灵魂

3、具象空间的文化嬗变

4、文化主权浮出水面

5、谁来养活中国?

6、知识分子的自由维度

7、高速公路的实相与虚象

8、和谐社会的幸福指数

后记

附录:参考文献

前言

阅读这部视野宽阔和含义深邃的《日月驰骋高速公路文化镜像》时,使我不住地遐想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自己人生道路的图景。

记得儿时的夜晚,在母亲点亮的油灯下做作业、背古诗,那样的时光真的像井水一样清澈、宁静;间或一声夜鸟鸣过故乡的头项,我便会如梦初醒,便把生命中朦胧的眺望,送给窗外原野上丝线般的小路,看它在月光下微茫地蜿蜒着,我曾产生过多少远游的幻想啊!那时候,在我童年的词典里,还没有“高速公路”这个名词,即便在梦里也不曾有过它依稀的模样。事情当然是这样的,我的童年远在上个世纪30年代,而直至上个世纪80年代末,在中国大陆的版图上,才刚刚出现高速公路稚嫩的身影。

比起欧美发达国家来,高速公路闯入我们的时空的确是晚了一些,但就在短短不到20年的蓬勃发展中,中国高速公路的里程数竟已神速地跃居世界第二位在中国,这真是一个什么奇迹都可能发生的时代啊!大道朝天,面向未来这是当今世界的大趋势,在现代观念的光芒照耀下,高速公路就像一只斑斓华丽的豹子,正在不舍昼夜地追逐着人类幸福的梦想。这是一个何其壮美的现象啊,而对这一现象的记录、映现、阐释,及其科学的透视乃至预言,又是多么重要的事情!在这里,我惊喜地看到《日月驰骋高速公路文化镜像》这部著作的问世,真是及时果决地担当了这一重任。也许是因了远方的呼唤,它的问世仿佛一个奇迹从天而降。

这是国内第一本从文化视角研究高速公路的著作,在国际上恐怕也属罕见。作者敏锐地抓住“速度与梦想”这一现代的命题,使之置身于广阔的人类历史、自然和文化背景的宏大话语中,运用全球化语境下国际、国内最新的理论成果,对高速公路给国家、民族和社会所带来的重大影响,特别是对个体的思想、心理和精神所产生的震撼作出了深刻的分析。同时,对中国的现代性、文化身份的认同与反省,媒介意义的生成和互利以及都市与乡村的流动空间,均予以了全方位的鸟瞰和阐释。所有这些,也就赋予了这部著作极强的学术性、思想性、艺术性和前瞻性。

走进《日月驰骋高速公路文化镜像》的世界,我惊讶和感佩于作者对这一崭新领域的深度关注和洞悉,其磅礴的气势、诗性的文体和高难度的专业表述,其宏观的立体交叉结构和气象万千的繁复视野,其偶尔穿插的故事片断以及充满生命质感的饱满细节……既令人眼花缭乱,满嘴生津,又让人浮想联翩,叹为观止!这是一部关于高速公路文化阐释的独一无二的集大成者,很可能也是个“终结者”,它将很难被超越,至少在较长一段时问内是这样的。

毫无疑问,这部气势不凡的著作的出版,对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文明,尤其是对于高速公路行业文化的建设必将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这也正是它意义之所在。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虽然是一部专业性极强的学术著作,它看上去多少有些深奥;但当你走近它,接触它,你就会发现,它具有多么迷人的唯美品质!“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古诗十九首》)。

当你沉浸在对它无限愉悦的阅读中,你就仿佛是驾着一辆小车,晶莹瓢虫般漫游在人类文明的星空底下,而梦想像一朵日新月异的彩云,始终飘荡在你的头顶……

后记

长期在一个单位或一个部门工作,身心遭受各种压力,精神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人们盼望一种力量使自己变得轻灵,充满激情。高速公路的出现,使人们享受到一种全新的文化生活,它让我们在奔腾的释放中安于自我、安于工作、安于自己的姓名;它让我们相信,每一个生命都是茫茫人海中一座开满鲜花的孤立的岛屿;它教导我们,如何保护内心中正在慢慢被侵蚀和日渐消失的一些美好、纯洁的东西,听凭心灵的呼唤,使自己的爱好、兴趣和追求不被外在的、腐败的力量所玷污。因此,我们要对高速公路的建设者们感恩,是他们,让我们在有限的空间里实现了个人的内在自由。

按照大师们的解释,所谓“内在自由”是指一个人的行动受其自己深思熟虑的意志、受其理性或持恒的信念所引导,而非为一时的冲动或情势所驱使。因此,“内在自由”着眼于人的心理与精神层面,一个人很可能成为他自己情绪的奴隶,比如莎士比亚笔下的奥赛罗就是如此。哈耶克认为,任何程度的“内在自由”都无法改变一个奴隶的不自由状态。中国的“反右”运动与“文革”期间都有不少独立思考的知识分子,他们无疑具有所谓“内在自由”,虽然他们当时并没有基本的个人自由(包括人身、言论等)。这种状态表明,内在自由与个人自由之间也不存在必然的相通。即便是在“强制”的境遇下,精神的飞翔仍然可以看作是个体战胜困厄的法宝。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哈耶克指出“所谓‘强制’,我们意指一人的环境或情境为他人所控制,以至于为了避免所谓更大的危险,他被迫不能按照自己的一贯的计划行事,而只能服务于强制者的目的。”在中国历次运动中,多少人为了避免“更大的危险”(政治生命、人身自由乃至生命本身的被剥夺)而牺牲自己的各种自由,尤其是思想言论的自由。“强制”之所以是一种恶,是因为它否定个人选择与实现自己目标的能力与权力,把这个“天赋人权”降为别人的工具。

但历史的脚步总是令人感动地与大地的搏动联在一起,与人类文明的进步联在一起。高速公路是人类文明进程的一个亮点,其深刻的影响力不仅体现在生活的表象,更体现在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视界所形成的冲击。

应当指出的是,在探索生命价值和人生意义的过程中,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对激发人们打开未来之门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大自然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东西,还有许多神秘的启示有待我们去触摸。一个原始而闭塞落后的世界是无法与当今社会对话的。著名学者埃里克.麦克卢汉曾经描绘过一个深刻的发现,他指出:如果你给非洲人讲两个现代人的故事,其中一人的故事讲完后,从屏幕的一侧退出画面。非洲的观众就会问,这个人怎么啦?他们不能接受这种处理办法,他们要知道这个人是沿着街道一直走到底,到了路口才拐弯,然后消失的。人物的动作必须要跟随事情的自然发展顺序。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理解。同时,电视的摇镜头也使他们大惑不解,因为他们意识不到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他们以为画面里面的东西和细节自己在动。由此可见,我们的约定俗成人家并没有接受。如果一个人静坐不动,把镜头推到此人跟前照一个大特写,非洲观众也不接受这样的镜头。他们说:太奇怪了,画面怎么能在眼前变大?我们都知道影视开头的程式,比方,城市全景,缩小为一条街道,再缩小为一幢房子,再把镜头推进窗户,如此等等。这些常识对他们而言,是陌生的,不可思议的。他们看这些镜头时,硬是把镜头看成是自己在不断向前走,自己在做那些动作,自己被人拉进窗户里。世界并没有动,动的只有他们自己。

之所以把这些看似不相关的东西写到这里,是想说明,我们在写作该书的过程中,也经历了一次次思维的转变和心灵的震撼。我们的祖先不也有如非洲那些原始部落一样对世界充满无知、好奇而茫然吗?幸运的是,我们的祖先不仅勇敢地走了出来,而且引领我们阔步向前,跟人类文明的脉搏一起跳动。高速公路见证了这个时代的飞速发展。

可以说,高速公路是让世界变小了的手臂。

一部高速公路史就是一部人类文明的进步史。

高速公路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象征,是了解一个国家的实力了解一个民族的精神和了解当下社会个人情感世界的最佳窗口。高速公路浓缩了时间与空间,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成为大众追求和享受自由的催化剂。从此地到彼地,既是距离之具象,又是自由之选择。因为距离不仅仅是一种物理意义上的“硬距离”,它同时也是精神心理上的“软距离”。距离不单单是一种物质,更是一种观念一种思想,一种内在的关系,即人与人的关系。它不仅抛弃了一种旧的经济模式,也果断地抛弃了一种不适应新经济发展的文化,同时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文化。

本书从文化的视角入手,运用全球化语境下国际、国内最新的理论成果,诸如后现代、后殖民、文化批评、东方主义、女性主义和精神分析学等,对高速公路给国家、民族和社会所造成的影响,特别是对个人的思想、心理和精神所产生的震撼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剖析,具有很强的学术性、思想性、前瞻性和哲理性。它用充满灵气的语言对中国的现代性、文化身份的认同与反省、媒介意义的生成与阐释以及都市与乡村的流动空间作出全面而深刻的分析。它既是一本厚重的学术著作,又是一本优美的文化散文。

这本书在写作的过程中,参考和引用了许多书籍、报刊资料,限于体例,没有一一注明。在此,请允许我向这些资料的写作者、编辑者和出版者致以崇高的敬意和真诚的感谢。光明日报出版社的领导以及该书的责任编辑田军先生自始至终地给予支持,令人难忘。我的好友、远在奥克兰的孟芳竹小姐,她的诗歌令人爱不释手,激发了我的许多灵感,写作时我忍不住穿插了她的诗歌,在图片配文时也引用了她的不少佳句,特此致谢并深深祝福。著名诗人、摄影家匡国泰先生和版面设计者小王指为本书献出的心血见证了友情的弥足珍贵。特别需要感谢的是,著名作家和学者林非先生于百忙中不仅仔细地阅读完书稿,提出许多中肯的意见,并欣然为之作序,给本书增色不少。

日月驰骋,时光匆匆。逝去的是日子,留下的是足迹。

一部书稿写完了,一扇美好的窗户打开了,一份温馨的回忆才刚刚开始……2006年10月16日干岳麓山下抱虚斋

内容摘要:

  本书从文化的视角入手,运用全球化语境下国际、国内最新的理论成果,诸如后现代、后殖民、文化批评、东方主义、女性主义和精神分析学等,对高速公路给国家、民族和社会所造成的影响,特别是对个人的思想、心理和精神所产生的震撼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剖析,具有很强的学术性、思想性、前瞻性和哲理性。它用充满灵气的语言对中国的现代性、文化身份的认同与反省、媒介意义的生成与阐释以及都市与乡村的流动空间作出全面而深刻的分析。它既是一本厚重的学术著作,又是一本优美的文化散文。  高速公路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象征。它浓缩了时间与空间,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成为大众追求和享受自由的催化剂。从此地到彼地,既是距离之具象,又是自由之选择。因为距离不仅仅是一种物理意义上的硬度距离,它同时也是精神心理上的软距离。距离不单单是一种物质,更是一种观念,一种思想,一种内在的关系,即人与人的关系。它不仅抛弃了一种旧的经济模式,也果断地抛弃了一种不适应新经济发展的文化,同时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文化。本书聚焦上述思考,对中国的现代性、文化身份的认同与反省、媒介意义的生成与阐释以及都市与乡村的流动空间作出全面而深刻的学术分析。本书与《速度之恋高速公路文化家园》一起,构成了高速公路精神肌理和文化底蕴的全景,两者既有相交、相切,又有相背和相离,可以对照阅读,互为补充和注解。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高速,高速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802063792
如需购买下载《高速,高速》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北京出版单位光明日报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46.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6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8000

书籍信息归属:

高速,高速是光明日报出版社于2007.01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I267 的主题关于 散文-作品集-中国-当代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