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年代:2010
定价:19.2
本书是综合近半个多世纪以来国内外学者以及作者对头足类耳石的研究资料而形成的一本专著,分六章内容进行了叙述。本书主要分析了头足类耳石的类型、形态特征、成份组成与功能机理;耳石的提取、制备与观测;耳石微结构特征、轮纹形成机理与日周期性证实;耳石微化学研究方法、内容及大样性柔鱼耳石微化学成份;生物和非生物因子对耳石生长的影响;耳石形态、微结构、微化学的应用;耳石在分类学、年龄估算、种群鉴定、孵化日期和生长率推算、个体发育过程中各事件发生(如仔鱼期、交配、产卵次数等)的推断、生活环境的重建以及生活式样的研究。
前言第一章耳石第一节平衡囊一、平衡囊结构和类型二、平衡囊功能第二节耳石外部形态特征一、耳石外部形态二、耳石形态变化三、部分□乌贼科Gonatidae仔鱼耳石形态变化四、部分头足类成鱼耳石形态特征第三节耳石成分一、无机物和有机大分子二、微量元素三、同位素第四节耳石功能一、耳石相对总长与胴长关系二、耳石调节运动机制第二章耳石提取、制备与观测第一节耳石的提取、保存与制片一、实验工具、材料、试剂和仪器二、耳石的提取、保存与制片第二节耳石切片观测一、观测方法二、日龄鉴定与计数第三章耳石形态学第一节耳石形态学研究内容与方法一、研究方法二、研究内容第二节耳石形态学的应用一、耳石形态在头足类分类和种类判定中的应用二、耳石形态在头足类种群识别中的应用三、耳石形态在渔业生态方面的应用第三节个体大小和性成熟对耳石形态的影响一、个体大小对耳石形态的影响二、性成熟对耳石形态的影响第四节印度洋西北海域鸢乌贼耳石形态特征分析一、形态特征二、耳石生长三、讨论与分析第五节东南太平洋智利外海茎柔鱼耳石形态特征分析一、形态特征二、耳石生长三、讨论与分析第六节东太平洋哥斯达黎加外海茎柔鱼一、耳石形态特征二、耳石生长三、讨论与分析第七节西北太平洋海域柔鱼耳石形态特征分析一、耳石形态特征二、耳石生长三、分析与讨论第八节西南大西洋阿根廷外海阿根廷滑柔鱼一、形态特征二、耳石生长三、讨论与分析第四章耳石微结构第一节耳石微结构特征一、耳石晶体结构二、轮纹结构特征第二节耳石轮纹形成机理一、耳石轮纹形成机理二、影响轮纹清晰度因素三、初始轮纹的确定第三节轮纹日周期性证实一、连续采样法二、实验室饲养法三、化学标记法四、天然标记法五、讨论与分析第四节耳石轮纹在年龄和生长研究中的应用一、年龄鉴定与寿命估算二、生长模型三、生长与生长率四、孵化期五、分析与讨论第五节印度洋西北海域鸢乌贼年龄和生长一、耳石微结构二、群体组成三、年龄与孵化日期四、生长五、分析与讨论第六节东南太平洋智利外海茎柔鱼年龄和生长一、耳石微结构二、群体组成三、年龄结构四、孵化日期和产卵群体推算五、生长模型与生长参数估算六、分析与讨论第七节西北太平洋柔鱼年龄和生长一、微结构特征二、群体组成三、年龄结构四、孵化日期五、生长六、分析与讨论第五章耳石微化学第一节耳石微化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一、研究方法二、研究内容第二节耳石微化学的应用一、种群划分二、生活史分析三、栖息环境重建第三节柔鱼耳石微量元素组成一、耳石元素种类及组成二、耳石核心至背区边缘各元素与钙元素的比值变化三、温度对微量元素沉积的影响四、不同孵化月份的柔鱼的耳石核心处微量元素比较五、标记轮微量元素分析第六章环境对耳石生长的影响一、温度二、盐度三、光周期四、食物五、分析与讨论第七章耳石信息分析一、年龄二、孵化日期三、生长率四、耳石生长纹月周期性五、个体发育期转变六、意外事件七、交配事件八、栖息环境九、微化学元素指纹十、分类学十一、生活方式鉴定参考文献
刘必林、陈新军、陆化杰、马金编写的《头足类耳石》共分七章,内容包括头足类耳石的类型、形态特征、成分组成与功能机理;耳石的提取、制备与观测;耳石微结构特征、轮纹形成机理与日周期性证实;耳石微化学研究方法、内容及大洋性柔鱼耳石微化学成分;生物和非生物因子对耳石生长的影响;耳石形态、微结构、微化学的应用;耳石在分类学、年龄估算、种群鉴定、孵化日期和生长推算、生活环境的重建以及生活式样的研究。《头足类耳石》可作为海洋生物、水产和渔业研究等专业的科研人员,高等院校师生,以及从事相关专业生产、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使用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