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
年代:2013
定价:35.0
本书的主要内容是从社会学的角度,对山西大同新平堡和无锡礼社两个古村落进行对比研究的过程和结果。整个书稿没有一味地囿于对事、对物的简单阐述,而是以点带面,宏观与微观结合,加构比较合理。本书所涉及的课题,被列为2012年山西省哲学社科重点科研课题。
序
绪论:南北的融汇,文化的贯通
一、温婉的礼社,冷峻的新平堡
(一)礼社的前世今生
1.江南华章:浓墨重彩的礼社渊源
2.鱼米之乡:物产丰富的礼社经济
3.人才辈出:精彩厚重的礼社人文
(二)新平堡的来龙去脉.:
1.中华屏障:大漠边缘的兵家要地
2.塞北重镇:冷月边关的历史使命
3.沧海桑田:农耕游牧的融合见证
二、礼社和新平堡对比研究的依据、角度和内容
(一)以礼社和新平堡做样本进行对比研究的依据
1.总体原则: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
2.内容标准:全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申报评选的条件
3.他山之石: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和利用的理论与实践
(二)对礼社和新平堡进行对比的认识角度
1.两地历史发展进程中政治环境的异同
2.两地历史发展中地域文化特色的形成
3.两地历史发展中经济发展道路的异同
(三)礼社和新平堡进行对比研究的主要内容
1.从文物建筑看两地历史文化家底的社会价值
2.从非物质遗产的内容特色看两地文化背景的异同
3.从当代所处经济环境看新平堡和礼社的发展基础
三、礼社和新平堡对比研究的目的
(一)取长补短,为名镇建设提供新视角
1.及时开展研究是新时期大同发展的需要
2.礼社可以通过新平堡更加丰富地方文化
3.新平堡急需在礼社的发展经验中吸取养分
(二)传承文化,为两地儿女增添自信
1.在对比中揭示地域文化的巨大历史作用
2.在对比中发现地域文化的新闪光点
3.在对比中汲取奋发图强的信心和勇气
(三)碰撞火花,为中华文化增光添彩
1.证实两地在各自的地域文化圈子里具有代表性
2.对比不同风格的文化形态所揭示的丰富性
3.提出两地对比研究的各种现象的普遍性
第一章 历史遗存家底深厚,新平堡与礼社两千年同声同气
一、从整体布局看两地历史文化的背景
(一)礼社的村落布局围绕经济发展自然展开
1.“小桥”的出现是江南生活的自然需要
2.“流水”既是交通方式又是日常生活条件
3.“人家“来去多是自然形成,少强制移民
(二)新平堡的布局一切围绕军事需求人为布置
1.“古道”沿线军堡错落有致,监管严密,军事意义重大
……
第二章 人文风貌迥然各异,礼社斯文与新平威武相映成趣
第三章 区域文化特色鲜明,新平堡与礼社比学赶相得益彰
《塞北、江南古村落对比研究:以新平堡和礼社为例》的内容颇有特色,一是采取了跨学科研究的方法,从社会学、人口学、民俗学等社会学范畴,到文化遗产与博物馆、历史地理学乃至历史文献学等历史学范畴,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二是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从感性到理性,近三千年的时间长度,大半个中国的地理跨度,尽管当前对古村落的研究已经非常深入,但是,能够在一种更加广阔的视野中进行各种理性审视和对比的研究却不多见;三是选择的村落特色鲜明,既有同根同脉的中华大文化背景,又有落差巨大的区域现代化发展现实,或异或同,皆个性突出、对比明显,能够给人深刻的印象。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塞北、江南古村落对比研究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9787503439674 如需购买下载《塞北、江南古村落对比研究》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 |||
出版地 | 北京 | 出版单位 | 中国文史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35.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1 × 15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284 | 印数 | 1000 |
塞北、江南古村落对比研究是中国文史出版社于2013.4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K928.5 的主题关于 村落-对比研究-大同市、无锡市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