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年代:2012
定价:38.0
本书主要是运用现代人类学的立场和方法,对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民族性特征,进行一种全面深入、追根溯源的探索和研究。本书完整系统地表达了对中国审美文化民族性形成的深层历史文化根源的研究心的和独特理解,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绪论
一 当代美学向审美文化研究的转型意味着什么
二 中国审美文化民族性问题研究反思
三 现代人类学思维范式
(一)人类学的“古典”形态
(二)人类学由“古典”向“现代”的过渡形态
(三)人类学的“现代”形态
四 审美文化民族性问题的凸显
五 学术目标、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 持中致和的审美范型
(一)以“和”为美
(二)“中和”与“调和”
(三)“持中致和”:中国的和谐美理念
二 缘情尚意的艺术观念
三 守雌致柔的美学理想
绪论
一 当代美学向审美文化研究的转型意味着什么
二 中国审美文化民族性问题研究反思
三 现代人类学思维范式
(一)人类学的“古典”形态
(二)人类学由“古典”向“现代”的过渡形态
(三)人类学的“现代”形态
四 审美文化民族性问题的凸显
五 学术目标、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中国审美文化的“民族精神”
一 持中致和的审美范型
(一)以“和”为美
(二)“中和”与“调和”
(三)“持中致和”:中国的和谐美理念
二 缘情尚意的艺术观念
三 守雌致柔的美学理想
四 讲人伦重世俗的文化风尚
五 主内省尚体悟的思维方式
(一)内省型思维方式
(二)体悟型思维方式
第二章 中国审美文化的人格气质
一 阴柔理想与偏于女性化的文化气质
二 中和范型与女性化的大脑运作方式
三 以“情”为美与女性的心理功能特征
四 世俗审美精神与女性的人间化情怀
五 内省体悟思维与女性的直觉认知方式
第三章 中国的母性崇拜文化情结
一 问题的一个核心切入点
二 “母性崇拜”与“父性崇拜”
三 从历史演化进程中追根溯源
(一)“两种生产”的理论解析
(二)历史演化的另一种形式
(三)中国早期社会进化的独特性
第四章 历史叙事中的“母性”人格
一 宫廷中的“母性”人格叙事
(一)神圣人母
(二)人间母性
(三)女性干政
(四)则天称帝
二 历史中的“母性崇拜”礼俗
(一)三月三日上巳节
(二)祀高襟
(三)先蚕仪礼
(四)辽再生礼
第五章 想象世界中的母性形象
一 文学形态中的母亲形象
(一)现实层面对母亲养育之恩的赞美与讴歌
(二)潜意识中对母性权威的认同与崇拜
(三)普泛化的对母性人格的崇敬与追求
(四)“母性崇拜”情结对叙事风格的影响
二 神话传说中的母神崇拜
……
第六章 父权社会、母性崇拜与中国美学
第七章 审美文化民族性的形成机制
参考文献
后记
中国审美文化的民族性有那些主要特征?这些民族性特征形成的社会文化根源是什么?《中国审美文化民族性的现代人类学研究》运用现代人类学的学术立场和方法对此进行了研究。作者仪平策认为,中国审美文化具有讲中和、尚情意、倡温柔、重世俗、主内省等主要特征,而从人格气质上看,这些特征则明显偏于阴柔化,甚至女性化。在中国几千年的父权社会中为什么会形成这种阴柔化、女性化文化气质呢?作者提出了“母性崇拜”这一文化本体概念,并从历史叙事、想象世界、美学话语、社会进化、宗法结构、中西比较等角度,对中国审美文化偏于阴柔这一民族性特征的内在形成机制(路线图),进行了全面探讨和系统阐释。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中国审美文化民族性的现代人类学研究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9787516112472 如需购买下载《中国审美文化民族性的现代人类学研究》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 |||
出版地 | 北京 | 出版单位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38.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1 × 15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印数 |
中国审美文化民族性的现代人类学研究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12.8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C955.2 ,B83-092 的主题关于 民族性-研究-中国 ,审美文化-研究-中国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