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年代:2008
定价:25.0
郦波评说千古爱情——《五代前的那些爱》是根据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郦波教授在江苏电视台《万家灯火》节目的演稿整理而成。
“走自己的路”与“下自己的蛋”(代序)
引言
第一回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牛郎织女的故事
第二回莫道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后羿与嫦娥的故事
第三回一代倾城逐浪花,吴宫空自忆儿家范蠡与西施的故事
第四回千古艰难惟一死,伤心岂独息夫人息夫人的故事
第五回愁心欲共秦贞女,目断天涯路转迷孟姜女的故事
第六回青丝纤手成陈迹,举案齐眉已隔生丑女孟光的故事
第七回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朱买臣休妻的故事
第八回归凤求凰缱绻意,时人寥寥不复闻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故事
第九回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王昭君的故事
第十回莫道不识秋胡面,好女自有罗敷心秋胡戏妻的故事
第十一回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
第十二回一曲乐府断人肠,欲将沉醉换悲凉刘兰芝与焦仲卿的故事
第十三回凭君莫话伤心事,尽在含情不语中甄妃的故事
第十四回妻子岂应关大计,英雄无奈是多情貂蝉的故事
第十五回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
第十六回秦淮河畔夕阳斜,桃叶飘落到谁家王献之与桃叶的故事
第十七回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崔护与绛娘的故事
第十八回相逢却似曾相识,未曾相识已相思红叶传情的故事
第十九回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柳毅传书的故事
第二十回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故事
第二一回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霍小玉的故事
第二二回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李娃传》的故事
第二三回只为你如花美眷,忍顾她似水流年《莺莺传》的故事
第二四回春城无处不飞花,如烟如梦入谁家步飞烟的故事
第二五回问君何如东流水,一洗铅华万古愁李后主的故事
后记
附录:郦波爱情语录
前言
《以赛亚书》第8章第55行有一句话,叫“Myways,notyourways.”意即“我要走的路,与你们不同。”我以为,这大概是但丁的那句“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的源起。
因为原是《圣经》里先知的话,所以话语里带着几分神谕的崇高感、神秘感与哲理意蕴,即使演化到文学创作或民间的谚语中,也还保留着遗世而独立的清高味,所以“让别人说去”自有几分“随他人去说”的自信与洒脱。但凡我们在生活里不能被别人苟同时,这样的话便为我们所津津乐道。
曾几何时,这话显得有些老套,老说“走自己的路”明显有走“老路”的嫌疑。于是“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本山大叔和宋丹丹大婶在他们的春晚小品里,第一次提出了一个与时俱进的说法:“下自己的蛋,让别人说去”。
从“走路”到“下蛋”,不可以说不是一次飞跃。
“走路”的最高成就也无非是踏破几双铁鞋,但事实上,踏破铁鞋倒还不如踏破草鞋显得更有成就,只要你走的是一条长征之路!所以当我们在革命历史博物馆里看到那些踏破的草鞋时,对当年那些“走自己的路”的人会产生由衷的敬佩与景仰之情。但对于大多数人的大多数时候而言,走出这样一条成功的路实属不易,所以就个人而言,“下蛋”就比“走路”要容易得多容易有成就感,容易冠冕堂皇,也容易为世人所瞩目尤其,你若还是一只“公鸡”的话!
于是,学人也低下高傲的头颅,向本山大叔的俗文化学习,以“下自己的蛋”相标榜,且渐有泛滥之势。
那么,在这个特立独行的时代,特立独行的我们到底是应该选择时髦的“下蛋”呢?还是选择老土的“走路”呢?
先来看看这个时髦的“下蛋”说包含着怎样的时代内涵。
我以为,“下自己的蛋,让别人说去”至少包含着这样一种内涵,即“下自己的蛋,让别人去说。”一个“说去”,一个“去说”,“下蛋”虽是相同,其间却还是有差别的。
我们知道,对于鸡来说,下蛋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孵化后代。但对于人类来说,动物下蛋的作用却有两个,一个是让其孵化后代,以使其物种延续下去;另一个却是希望把它们的蛋拿来食用,以滋养我们的身体。当然,“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养鸡场大了,什么鸡也都会有。我们生活里也时有某只鸡下出恐龙蛋的传闻,于是这样的蛋既不能孵化后代,也不能加以食用,只能供人“瞻仰”而已。但事实上,在大浪淘沙的历史面前,这样的蛋终究不能留传下来,只能像美丽的肥皂泡,在眩惑了我们的视觉后,消失于无形。
对于学者而言,大概就像会下蛋的鸡,因为学者们“下蛋”所背负的使命也无外乎两点:一是传承文化,这样的“蛋”是用来“孵化后代”,引领或开启后学的;一是传播文化,这样的“蛋”是用来“加以食用”,以期让大众获得与知识与文明的滋养!除此之外,就不应该是学者们“下蛋”时所考虑的了。
可是,不然。
因为能下蛋,会下蛋,擅于下蛋,于是难免在红尘的喧嚣诱惑下,要下些稀奇古怪的蛋。这样的蛋能吸引眼球大众的眼球,媒体的眼球,商家的眼球,市场的眼球……在这些目光下,蛋也会闪闪发光,结果是这样的蛋具有了远超过“蛋”应有的价值,下蛋的人也因此而行市看涨。所以时势倒是变成了这样:若你下不出吸引眼球的蛋,你就甚至表现不出“蛋”应有的价值;而只要你能下出吸引眼球的蛋,你和你的蛋都将大放异彩。这就是现实,因为下蛋不再为了食用,不再为了孵化后代,而是为了吸引眼球,于是孔子成了“丧家犬”,李白成了“古惑仔”,而诸葛亮居然成了“最虚伪的男人”,司马相如则成了“骗财骗色男”……于是,“语不惊人死不休”,要“惊”到让人“去说”,让人使劲“去说”,才是“下自己的蛋”的时髦境界。
于是,“下自己的蛋”,故意“让别人去说”就成了一种危险的社会倾向,尤其是对于学者而言,因为学者往往意味着社会的良知所在!
因为这样的“下蛋”说,我会时常警省自己:要踏踏实实地“走路”,不要匆匆忙忙地“下蛋”。所以在讲梁祝故事的时候,有人劝我可以把梁山伯说成是同性恋;在讲牛郎织女故事的时候,有人劝我可以把牛郎说成是地痞无赖耍流氓……凡此种种,只要能让人议论,能吸引眼球,一切皆可为,因为“一切皆有可能”!
我婉拒了,心里在笑,好荒唐的逻辑!因为一切皆有可能,是不是一切便没了原则?说孔子是“丧家犬”的人可曾想过孔子的那句名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以“不知”而冒充“知之”固然可笑,以明明“知之”却有意说出意图哗众的“不知”之言则尤为可恨。若“古惑仔”、“丧家犬”、“最虚伪的男人”之说确有详实的考证、充分的剖析则罢,若不然,岂不就是为了“让别人去说”而下出来的“蛋”吗?
这也让我解了一个长久以来的疑惑,人们常说“谣言止于智者”,那么记录历史的那些先贤毫无疑问都应该是些智者,可历史为什么还会如迷雾般那么不清不楚呢?原来也有一种可能,那就是“谣言盛于智者”,而这些智者的初衷,要么是为当权者讳,要么就是为了下些让人们“去说”的“蛋”,而故意搅浑了那潭叫做“历史”的清水。
那么,提倡“诗成泣鬼神”、“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杜甫杜老爷子错了吗?
当然没有!
相比较普通的蛋而言,草鸡蛋、双黄蛋又特别值钱。古城高邮不就是因为盛产双黄蛋而在蛋的世界里名甲天下吗?
所以学者研究贵在创新,不仅贵在观点新,而且贵在论据新、思路新、视野新。若没了后者,不过只是“闭门造蛋”,终难免“故为惊世之语”之嫌!
当然,话说回来,写这篇序也难免有“借他人之蛋来下自己的蛋”的嫌疑,包含这本书的内容,也是自己在电视讲学时的讲本,其中也难免有些自以为是的怪诞之“蛋”,但对于这些“蛋”,对于喜欢这些内容的观众朋友、读者朋友,我会努力恪守一个学者的“下蛋”原则,以便无愧于一个教书匠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使命!
事实上,我是那么喜欢教师这个职业,喜欢站在讲台上的那种感觉。每次上课,我甚至有种想把足印“印”在讲台上的冲动,不论是站在大学的讲台上,还是站在电视媒体的讲台上。因此,我还是喜欢把自己的心得比作自己走出的“路”,而非自己下出的“蛋”,因为那样更易给我脚踏实地的感觉,也就是“踏实”的感觉。
所以,虽然“路漫漫其修远”,还是让我们“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
代为序!
郦波
于阳光洒满秦淮河上的清晨
后记
人生,真得很奇妙。
虽然我们总会去规划明天,乃至明年的工作,但你永远不能确定,明年,甚至只是明天,你到底会遇上些什么人,会做些什么事儿!
我还清楚地记得,2006年底,我规划着来年的工作上课、教学、科研……
但我没有预料到,我在来年里,会结识一个的徐明的人,会被他“拖进”那片光明的《万家灯火》里来。
徐明是江苏电视台《万家灯火》栏目的制片人,与我同龄,却比我胖许多,也因此显得胖得可爱。他总是在乐呵呵地说话,从我们偶然相识的那刻起就这样。我被他打造《万家灯火》这个栏目的构想所吸引,最终义无反顾地走了进来。
刚开始“触电”,实在有几分不适应。由于栏目初创的条件所限,我在演播室里,只能面对摄像机的灯光,却看不到久已习惯的学生们求知的目光,这个过程让人很茫然,说话的时候,“打嗑儿”、忘词儿,甚至犯结巴,那都是常态。我几乎要退却,是徐明,和他手下那帮优秀的编导们,鼓励我,帮助我,让我最终坚持了下来。
八月的时候,七夕节近,江苏电视台策划了一台盛大的有关“东方情人节”的电视大餐,而我则“前度刘郎今又来”,再次走进《万家灯火》,主讲这个“评点千古爱情”的系列。后来知道,这个系列本不是由我来讲,只是栏目组看中了我有几分“胡说八道”的口才,又是搞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的博士后,这才力排众议,由我来讲。
由于有了第一次“触电”后的适应,这一回我渐渐放松了下来,也确实能按编导的要求,把摄像机毫无生命感的灯光,想象成观众们饱含情感色彩的目光。于是,终于能够发挥出让徐明和他的编导们所期待的“胡说八道”式的口才,洋洋洒洒地开讲我的《传世经典.倾城之爱》。这个过程,从适应到陶醉,我开始逐渐享受我的电视讲学之旅,而读者朋友见到的这本书,就是我当时在屏幕前那些口语的实录。
按编辑的要求,本书出版时完全保留了我当时“信口开河”所述内容的原貌,甚至大量的口头语也未做修改,按编辑老师的话,美其名曰“原汁原味”!
可我却不由得有几分惶恐,怕它不严谨,也不够严肃!尤其是一些引述他人观点的地方未能像学术著作一样予以文献标注,比如西施与王昭君的故事里参照了国内学者许晖的观点,霍小玉的故事里参照了国内学者关四平的观点,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故事则参照了网络作家江湖夜雨的观点等等。在此一并声明,并表示感谢。
还要感谢卢海鸣、濮小南与徐延平三位老师,他们为我的讲座准备了许多材料。
另外,还有我的学生张昱、陈妙闽、彭艺斌,我常与他们开玩笑,目之以私塾弟子,他们也帮我查阅过一些资料,也是帮助过我的人,在此一并感谢。
事实上,要感谢的人很多,因为没有他人的扶助,一个人在漫漫红尘路上不可能走下来,走到现在。在人生的这段旅程里,虽然“路漫漫其修远”,但幸运的是,始终会有关爱你的人,一路,与你同在!
佛言:“我今说之,汝等乐闻。”佛是快乐的,因为他讲的话,人们都喜欢听。这种快乐让人羡慕。但愿书里那些大白话式的哆嗦语也能给读者朋友带来阅读时的快感,这是写这段文字时最大的心愿。
谨以此记!
郦波
于仙林仙鹤山下
丁亥岁秋
本书为江苏电视台“小百家讲坛”《万家灯火》节目《传世经典.倾城之爱》系列之一。他惊世骇俗,幽默诙谐;他语出惊人,掷地有声;他质疑于丹,挑战王立群;交锋声中尽显学者本色;他被称为电视讲坛之“鬼才”,人气如日中天,郦波从大学讲台跃入电视讲坛的一匹“黑马”。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郦波评点千古爱情。 我们沿着时光的轨迹,从远古走到唐五代,无数美丽的爱情故事都体现出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是人性的力量赋予了爱情吸引我们的力量,是命运的力量赋予了爱情震撼我们的力量。不论是悲剧还是喜剧,每一场经典的爱情都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故事,而是一种丰富的人生,一种深刻的存在。 本书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评点远古到民国时期情爱的完全读本。 一部回肠荡气的中国情爱史,一道色香味全的汉文化盛筵。【作者简介】 郦波(1972-):祖籍江苏丹阳。中国古典文学与文化专业博士,汉语言文学博士后,现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研究生导师,中国文章学会常务理事。即将推出“传世经典.倾城之爱”系列;郦波评说千古爱情(二)《宋元明清的那些爱》;郦波评说千古爱情(三)《民国的那些爱》。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郦波评说千古爱情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9787506030540 《郦波评说千古爱情》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资源下载链接,请点击下方按钮查看 | |||
出版地 | 北京 | 出版单位 | 东方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25.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6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印数 | 20000 |
郦波评说千古爱情是东方出版社于2008.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D691.91-49 的主题关于 爱情-中国-古代-通俗读物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