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河南文艺出版社
年代:2007
定价:22.0
本书是长篇小说。本书展现了豫陕晋三省交界处旱塬上的独特风情,描写了一个村庄、两姓人家的生活,其地坑院式的人居环境与生存状态的合谐,人物命运与时代社会的碰撞,构成了一幅奇丽的农村画卷。
引子阴阳和合
第一章
祖传有道名菜
杀手的成长
基督下乡
第二章
庄先儿是一杆秤
骂街:战争的行板
杀人的粮食
胞衣在旱塬发芽
第三章
玉女的神唤
柔软遭遇坚硬
偶然是一种痛
绳子上的哲学
第四章
把自己扔出去
毛豆是一张琴
出租智慧
第五章
风调雨顺的煎熬
丢的不是人
冷是三字经
婚嫁不等式
第六章
私奔的杮饼
嫁接生活
白天不知夜的黑
无奈的基督
第七章
乡下的食与色
种瓜点豆的快乐
灯灭,灯亮了
第八章
憋死的不是牛
欺侮人的猪头
泛潮的权力
逃跑的是肚子
第九章
人闲嚼是非
谷子不想种在塬上
狗肉也上桌
胡搅蛮缠的良心
第十章
浅冬在深秋诞生
猪是一刀菜
第十一章
谷子发芽
一场游戏一场梦
不胜酒力的锄
刀子的宣言
第十二章
收割生命
妥协是碗糊涂面
葬礼1+1
父亲是一桌好菜
第十三章
骂社火:过年的盛典
乡下的因果关系
民间谋杀
“到敌人后方去”
前言
其实,安琪算“老”作家了。
他在山东大学读书时就开始摆弄小说,并得到了张炜的欣赏和指导。
这可是不容易,张炜是大作家。于是他大学毕业回河南工作,张炜就把他介绍给我。他开始喊我老师,我也没敢当真。这年头老师是狗皮膏药,往哪儿都可以贴。但张炜比我才高,高出很多。我自然对安琪刮目相看。
以后,有许多年吧,他写得很辛苦。不过也小有收获,小说在《北京文学》得过奖,还入选过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的年编,那是小说家的殿堂。
于是,在社会上和文学圈子里面也算小有影响了,慢慢地,就混成一个作家了。
安琪很聪明,他大概发现依靠写小说富不起来,或许由于家穷想钱想疯了?忽然就下海经商起来了,竟然赚了很多钱,没有几年工夫就把自己摆治成了拥有三个小公司的董事长。他一挣钱就做了件善事,资助家乡五个大学生上学。接着,他把自己全家以及一个弟弟和三个妹妹,都是全家、全家地从农村弄进了郑州。然后呢,家家又买房子又买车的,把整个家族变戏法一样变成了城里人,带领这个家族提前走完了农民城市化的进程。现在,这个家族的各个家庭又迅速横向发展,差不多有一百人了吧?这个功劳大极了。他的祖先们几千年都没有弄成的事情,让安琪弄成了。他把这些农民子子孙孙地永远带进了城市的天堂……那时候,旁观着安琪的伟大壮举,我心里暗暗庆幸,这比他写小说强。心想着他也许就这么走下去了,从小老板当成大老板,再当成富豪。先解决家人再解决人民群众的生活问题,最终让河南人民都过上好日子?从改变人的命运到改变历史那可就耍大了!谁想到呢,这时候安琪忽然把生意甩手给了夫人,他自己又回来写小说了。真让人替他惋惜啊!好好的金钱怎么不赚了呢?好好的老板怎么不当了呢?于是,痛定思痛,我才明白这家伙写小说是真的了。看着白白净净的小伙子挺聪明的,却原来是一个死心眼子。
但说实话,在这之前我并不怎么看好安琪的写作。如果细分作家水平高低,像安琪这样的作家,社会上很多。当然,如果他就这么一路写下去,积少成多,想办法把自己弄成专业作家,甚至再弄个国家一级作家职称,也不是什么稀罕事儿。码字为生,也算是正派人。
中国人多,许多人都是这么混饭吃的。
是不是把话说难听了?其实许多作家写得也很认真,追求也很执著,甚至比安琪还要死心眼子,但是写来写去就那样儿,只见数量多不见水平长,活到老搞到老也就是个劳动模范吧。
唉,全死在了“大众写作”上,苦海无边哪。
安琪确实是个聪明人,好像重返文坛不久,他就发现了“大众写作”的危险性。他开始读书,他开始思考,也经常和我切磋,他试图向个性化写作突破……但是,发现问题和超越它,往往是两码事儿。这中间有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语言从一开始就脱离群众,寻找语言自我的独木桥……他开始下死工夫进行磨炼,好像把以前那个安琪完全否定、完全摧毁了。这是需要勇气,甚至是需要一点狠毒之心的,就像要涅槃,必得忍受切肤之痛,必先自焚一样。一开始,他好像独自在无边的苦海里挣扎,越认真越下力越找不着救赎的稻草,一直到写这部长篇小说《乡村物语》的初稿,他才找到了自我救赎的感觉。
也就是看过这部《乡村物语》以后,我才看到了一个作家的成功蜕变,看到了安琪卓然成家的故事。
这么说吧,你别看每天社会上都出版长篇小说,能够把小说写到《乡村物语》这种程度,在全国范围内的专业作家队伍里,也并不多见。
祝贺!我连忙告诉张炜,你当年种下的种子忽然发芽了!先说语言吧。
读《乡村物语》就像听民间音乐。你大可不必追着情节细节感受故事和人物,就一句一句读这语言,品这语言的韵味,就是一种享受。
我小心翼翼地对应民间音乐里的乐器,试图区分它的特点和个性,我发现它不是大弦的悲哭高歌,也不是二胡的轻吟浅唱,倒好像是用竹器做成的疙瘩笙在自言自语时呼吸出的小调,是飘扬着的丝丝缕缕的孤独和忧郁……这就是小说语言的秘密吗?我们甚至可以说在小说里讲什么故事并不重要,什么故事都是可以讲出味道的,重要的是就在这“讲”的本身里。有一句话叫形式本身就是美或者叫形式本身就是内容,其实还可以更进一步,叫形式就是美的开始。
农民说,地没赖地看谁种哩,戏没赖戏看谁唱哩,也是这个意思。
在中国作家里,我们读沈从文和孙犁,人物和故事重要吗?重要的还是语言本身,语言就是他们的审美主体。把水讲出酒的味道来,他们是语言大家啊!忽然想起来,我在1985年写过短文,“小说就是小说,不是大说和中说”。也就是说,小说小说,小的地方说说。小说语言是个性化的,相对应大众语言就是一种“不正经”的语言形式。于是,由于《乡村物语》的写作,安琪终于获得了一个作家的话语权力,找到了只属于他自己的“语码”。
再换个话题吧?在《乡村物语》反反复复的漫长到数年的写作时光里,安琪独坐在城市里的电脑前,满怀着对乡村温热的情感,全凭着年少时对乡村的一些记忆,给我们讲述着发生在遥远的乡村里的故事和人物命运。但是,通过故事和人物的索引,更多描绘的还是中原乡村的全景式画卷,比万里长城还要长的纵向的历史长度和非常宽阔的生活面积,向我们展览似的“物语”了乡村生存的文化状态……无疑,这是“物语”给城里人看的乡村生活,甚至是“物语”给外国人看的中国乡村的生活。实实在在,活灵活现,却又不乏生动的细节和传奇故事……但是,我们相信吗?这就是真实吗?当然是不真实的。我们没有任何理由相信安琪的故事和人物的真实性。相反,或许我们可以凭各自经验,从任何角度出发,指出他描写的虚假性和欺骗性?但是,没有必要了。
因为,这并不重要,他只是在“物语”罢了。
现在,小说已经完成,真实的生活再也不重要了。
我也趁机再卖弄几句阅读感受?相对于安琪的描写,那些真正发生在乡村里的真实的人和事,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流逝了,只有安琪对它们的描写进入了语言存在。于是,相对于《乡村物语》的描写,那些真正发生和存在过的真实生活再也没有了意义。
甚至还可以说,如果安琪不描写它们,它们就像没有存在过一样。
它们存在的全部意义,也只是在等待着安琪的描写。
这就是真实。
这才是真实。
这就是小说家的全部真实?与安琪共勉吧。
就算序?2007年夏
有一片土地叫旱塬,有一种民居叫地坑院,有一个村子叫两户村。本书作者选取了解放前、“文革”中、改革开放后三个历史截面,用乖张的文字、冷峻的叙述,原生态地再现了一个族群的生存状态,再现了生命个体在贫瘠与苍凉中情与爱的纠葛,恨与仇的对决,欲望对伦理的抗争,命运对理性的反叛…… 有一片土地叫旱塬,有一种民居叫地坑院,有一个村子叫两户村。独特的地域,生活着一个独特的族群,孕育了独特的信仰、道德、伦理,以及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作者选取了解放前、“文革”中、改革开放后三个历史截面,用乖张的文字、冷峻的叙述,原生态地再现了一个族群的生存状态,再现了生命个体在贫瘠与苍凉中情与爱的纠葛,恨与仇的对决,欲望对伦理的抗争,命运对理性的反叛……著名作家李佩甫说,这是一组“长了牙齿的人物和故事”;著名作家阎连科说,这是一种“惊悚悸颤的阅读效果”;著名作家张宇说,“能够把小说写到《乡村物语》这种程度,在全国的专业作家里,也并不多见”。【作者简介】 安琪,原名王安琪,1963年11月出生于河南省伊川县江左翟村,1987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现就职于河南省文联。1986年开始小说创作,至今已发表作品百余万字,并多次获得各类文学奖。代表作有《喊山》、《乡下的因果关系》、《看谁跑得快》等。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乡村物语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9787806238226 《乡村物语》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资源下载链接,请点击下方按钮查看 | |||
出版地 | 郑州 | 出版单位 | 河南文艺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22.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19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印数 | 5000 |
乡村物语是河南文艺出版社于2007.09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I247.5 的主题关于 长篇小说-中国-当代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