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年代:2013
定价:28.0
本书精选30年来中国工程教育模式改革的一批案例,分高职、本科及研究生教育三个部分,重点是本科工程教育。本书全面展示了中国工程教育模式改革的成果,以案例的形式证实材料的翔实准确,具有前沿性、全面性、实证性。
1、建设现代化的工科基础化学教学体系——四川大学“国家工科基础课程化学教学基地”建设报告2、变革中的实践教育理念——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案例分析3、从CDID到EIP-CDIO——汕头大学工程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探索4、校企融合,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理论思考与南京工程学院的实践5、面向能力培养的软件工程实践教学体系6、基于CDIO的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的工程教育改革实实践7、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8、工程坊:大学生实现创新梦想的训练平台9、构筑创新教育平台 提升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10、引进创新 走向一流——上海交大密西根学院的工程教育改革探索11、基于真实项目的实践教学体系探索12、面向国家新型工业化,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华南理工大学电子与信息学院的工程教育综合改革13、面向区域中小企业转型发展,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以温州大学为例14、校企联合培养工科学生的研究与实施15、研究型大学精英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华南理工大学电子信息类专业教育改革的实践16、卓越工程师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17、“‘卓越计划’123模式”的创建与实践研究18、强化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沈阳工业大学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改革与实践19、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探索和成功实践——以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强化班为例20、转型与建构:行业背景地方高校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21、分布式学习工作流:融合信息技术与实体校园的操作系统22、坚持工学硕士论文与科研生产相结合23、基于能力培养需要对工程硕士课程分类建设的思考24、研究生工程实践教育平台的实践与机制研究25、研究型大学国际化案例研究:北航中法工程师学院26、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思考——以华南理工大学为例27、硕士层次卓越工程师计划课程建设探讨——以中南大学材料工程领域为例28、校企互动 培养工学结合的高技能人才29、“官校企行”四方联动 “产学创用”立体推进——关于高职教育有效运行机制的思考30、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实施31、高职院校订单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证分析32、基于制度创新的“三三”办学模式33、中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特征与实践策略34、基于CDIO的高职生校内岗位实习模式35、基于产学研结合的高职教育办学模式探索
《高等教育发展丛书·走向前沿的模式创新:30年中国工程教育模式改革案例集萃》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30年来中国工程教育模式改革和未来发展趋势研究”的成果。【作者简介】姜嘉乐,《高等工程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教育部全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期刊工作分会第五届理事会副理事长,中国工程院秘书处院外专家,清华大学工程教育研究中心学术委员,长期从事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教育发展战略研究及高校课程与教学改革研究。在《高等教育研究》、《高等工程教育研究》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若干篇。所主编的《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杂志在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等均名列前茅,近十年来,该杂志已成为全国教育类期刊中学术影响因子上升幅度最大的杂志,是公认的全国性权威学术期刊。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走向前沿的模式创新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丛书名 | 高等教育发展丛书 | ||
9787560994499 如需购买下载《走向前沿的模式创新》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 |||
出版地 | 武汉 | 出版单位 |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28.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6 × 18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印数 |
走向前沿的模式创新是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于2013.10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G649.21 的主题关于 高等教育-工科(教育)-教育改革-案例-汇编-中国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