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年代:2009
定价:45.0
本书重点梳理了过去200年间欧美佛教研究的学术源流,并展示了佛教在西方社会的形象变化。作者归纳了欧美佛教研究的五个学术传统:即印度学、巴利语、汉学与藏学传统、中亚西域研究传统,试图为国内学者提供一部简便实用的佛教工具书。但本书的写作又不局限于一部资料集,它同时对佛教在西方社会的形象变化有所交代:佛教徒在过去200年间逐渐从“异教徒”变成了西方传统文化的“对话者”,佛教成了治疗西方现代社会危机的思想资源。而这种形象的变化恰恰可能孕育着当今全球化时代的“新佛教”的理念。本书是作者近十年来的研究结晶,直接涉及的西文论著达2000部,是一部非常有学术价值的著作。
序一序二自序缩略语导论 一、欧美佛教研究的分期 19世纪20—70年代:佛教研究的起步阶段 19世纪80年代到“二战”:佛教研究的成熟阶段 “二战”以后到20世纪70年代:佛教研究的中心转移与方法转型 20世纪80年代以来:佛教研究的多元展开与方法反省 二、研究方法的两次转型 语言文献学 哲学诠释学 思想史与社会史的结合 三、佛教在西方的形象变化
序一序二自序缩略语导论 一、欧美佛教研究的分期 19世纪20—70年代:佛教研究的起步阶段 19世纪80年代到“二战”:佛教研究的成熟阶段 “二战”以后到20世纪70年代:佛教研究的中心转移与方法转型 20世纪80年代以来:佛教研究的多元展开与方法反省 二、研究方法的两次转型 语言文献学 哲学诠释学 思想史与社会史的结合 三、佛教在西方的形象变化 南传佛教:不仅是巴利佛教 汉传佛教:禅宗经验的会通 藏传佛教:神秘想象的消解第一章 印度学传统 一、西方印度学基础 琼斯与亚洲学会 早期梵语文献目录 梵文语法与读表 梵语词典的编纂 二、梵语佛典的搜集 三、梵语佛典的校译 四、印度佛教的历史编撰 五、佛教哲学的西方建构 小结第二章 巴利语传统 一、巴利语研究 二、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三、戒律、佛传与《法句经》 四、巴利佛典 五、南传佛教 六、“参与”的佛教 小结第三章 汉学传统 一、西方汉学与中国宗教 二、汉语佛典的西传 三、中国佛教史 四、中国佛教宗派 五、寺院生活与佛教艺术 六、日本佛教 七、韩国、越南佛教 八、禅与地方经验 小结第四章 藏学传统第五章 中亚传统第六章 美国的佛教与学术第七章 佛教学术的方法论反省第八章 动态了解的信息渠道附录1 现存梵语佛典目录举要附录2 “巴利三藏”汉巴对照简目参考文献西文人名、专名汉语对照表汉译人名、专名西文对照表后记
本书归纳了欧美佛教研究的五个学术传统,即:印度学、巴利语、汉学与藏学传统,以及头绪繁多的中亚西域研究传统。这种归纳几乎涵盖了佛教研究的所有领域,既扼要介绍世界佛教的分布及学术研究的梗概,又给国内的同仁提供了资讯,使大家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大致了解西方已有的学术成果。 通过本书的细致梳理,佛教在西方学界的形象变化得以显现:19世纪末,西方人眼里的佛教是异教,在学术研究上附庸于印度学。但是到了20世纪60年代,佛教研究在欧美各国都有了独立的学术地位,成为超克西方现代性危机的思想资源;而且,欧美佛教团体积极入世,出现了“参与佛教”的新形态。
本书归纳了欧美佛教研究的五个学术传统,即:印度学、巴利语、汉学与藏学传统,以及头绪繁多的中亚西域研究传统。这种归纳几乎涵盖了佛教研究的所有领域,既扼要介绍世界佛教的分布及学术研究的梗概,又给国内的同仁提供了资讯,使大家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大致了解西方已有的学术成果。 通过本书的细致梳理,佛教在西方学界的形象变化得以显现:19世纪末,西方人眼里的佛教是异教,在学术研究上附庸于印度学。但是到了20世纪60年代,佛教研究在欧美各国都有了独立的学术地位,成为超克西方现代性危机的思想资源;而且,欧美佛教团体积极入世,出现了“参与佛教”的新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