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年代:2011
定价:20.0
本书作者以亲历者的视角,用大量第一手的资料记录了丁玲办《中国》杂志的过程。作者站在文学发展的立场上,回顾这一段历史,挖掘《中国》杂志在短短的时间内对文学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其中很多知名当代作家的成名作和代表作都发表在《中国》杂志上。同时,她站在丁玲研究的立场上,写丁玲在去世前的最后一年多的文学活动和人事活动。全书包含了大量第一手的书信资料和图片。
引 言第一章 酝 酿 1.大年初一:步上“九重天” 2.新老作家的关系问题被关注 3.魏巍提议:老作家牵头,办一个刊物! 4.丁玲心中燃起两把“火” 5.办刊报告提出:自负盈亏,不要国家补贴第二章 紧锣密鼓 1.唐达成答复:党组的同志们是同意的,这点是明确的 2.编委会 3.丁玲一天写出十封约稿信 4.期刊不能如期登记,卡壳了 5.躲避祝寿湖北行 6.“骑虎不下”,改出丛刊 7.第一次编委会 8.盛况空前的创刊招待会 9.丁玲献给创刊号《一代天骄》第三章 在风口浪尖上 1.两封致友人书信 2.终于拿到了期刊登记证 3.1984年12月我的几则日记 4.作协党组的态度 5.与陈登科的一次谈话 6.第四次作代会 7.创 号 8.遇罗锦与刘晓庆同时出现在《中国》上 9.从北大荒借来110万第四章 祸起萧墙 1.《瓜棚豆架》起风波 2.舒群火了 3.十二道“金牌”召不回 4.匆匆一瞥过延安 5.丁玲委曲求全晤舒群 6.刘绍棠去意已定第五章 踽踽独行 1.三次报告,两大难题未解 2.黎辛感到委屈 3.金瑞明靠不住 4.求助习仲勋 5.拿不到当红中青年作家的稿子 6.雷加也要淡出 7.与新华书店总经理探讨刊物发行第六章 在 玲主编的《中国》上 1.对两位老友的深切纪念 2.华山的绝笔作《青青海罗杉》 3.舒群的《毛泽东故事》 4.写给马思聪的《天问》被撤下 5.两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伯尔与西蒙第七章 夕阳似火 1.心系《在严寒的日子里》 2.在医院中(一) 3.在木樨地最后的两个月 4.雷加只同意挂个名 5.在医院中(二) 6.与陈登科来往的几封信 7.寄厚望于牛汉 8.牛汉谈丁玲与《中国》附录一 《中国》创刊号:编者的话 录二 《中国》备忘录——终刊致读者附录三 《中国》全部刊期目录后记
创办《中国》杂志是丁玲晚年做的一件大事。《中国》是中国第一本“民办公助”的杂志,在上个世纪80年代文坛的重要构成。1985年创刊,1986年底终刊。牛汉在终刊词中说:我要这样宣告,我们无罪,然后我们凋谢。 作者王增如是丁玲的秘书,亲历整个过程。 这是一部以第一手资料为主的、具有文史档案价值的纪实作品,也是第一部完整记录《中国》极其相关事件的“存史”性作品。 书中有大量珍贵的图片,包括胡锦涛给丁玲的信,习仲勋给丁玲的批示,铁凝给丁玲的信等等。 广告词 一部亲历者撰写的纪实作品 一部披露晚年丁玲生活思想状态的图书 第一部完整记录《中国》杂志的全过程的书 全书按照时间顺序,将《中国》创办的过程,以及办刊过程中遇到的经费问题、编制问题,与中国作协的关系问题,以及牵扯到的相关人员的文艺思想的分歧、丁玲与作协相关人员的历史矛盾和现实矛盾、杂志内部的纷争等一一写出来,并提供了大量的原始记录。从书中,读者不仅可以清晰地了解《中国》创办的始末,了解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的文化体制下一本杂志创办和传播的方方面面,也可以了解丁玲晚年的文艺思想,以及当时文艺政策的变化发展和文学创作本身的暗流涌动。总之,该书无论对于丁玲研究还是 中国》研究、乃至八十年代的文艺思潮研究和文化体制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此外书中有很多珍贵的图片。其中胡锦涛给丁玲的信的扫描照片,习仲勋写的肯定丁玲文艺思想的批示的扫描照片,李锐给丁玲祝寿的手书诗歌等等。【作者简介】 王增如,1950年生于北京。1968年上山下乡到北大荒。1982年调中国作家协会,任丁玲秘书。后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作家出版社、《作家文摘》报社工作。编审。2010年退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长篇传记文学《剪柳春风》《无奈的涅槃——丁玲最后的日子》《丁玲年谱长编》(合作)《丁陈反党集团冤案始末》(合作),编辑《左右说丁玲》等。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丁玲办《中国》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9787020084326 如需购买下载《丁玲办《中国》》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 |||
出版地 | 北京 | 出版单位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20.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3 × 16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印数 |
丁玲办《中国》是人民文学出版社于2011.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K825.6 ,G239.297 的主题关于 丁玲(1904~1986)-生平事迹 ,期刊-研究-中国-现代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