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年代:2007
定价:12.0
《少年维特之烦恼》主要讲述一个叫维特的青年的爱情和生活悲剧故事。维特因为偶然的机会爱上了美丽的姑娘绿蒂,但绿蒂却早已是他人的未婚妻,维特立即陷入万分苦恼之中。同时为爱苦恼的维特又与世俗社会显得格格不入。双重绝望压迫下的维特最终选择了自杀。小说虽然以书信体写成,情节也并不复杂和曲折,但它以浓郁的诗意和喷涌的激情宣泄了维特的痛苦、憧憬和绝望,勇敢地喊出了一代青年要求摆脱封建束缚、建立合乎自然的秩序和平等的人际关系、实现人生价值的心声。集中地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感情、憧憬和痛苦。因此小说一经问世,很快便风靡欧洲,走向世界,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男女。
前言
歌德出生的时候,中国的曹雪芹正在埋头写《红楼梦》,“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等到歌德开始撰写《少年维特之烦恼》,曹雪芹早已离开人世。从时间上来说,少年维特开始风靡欧洲之际,《红楼梦》一书也正在坊间流传,悄悄地影响着中国的男女读者。很显然,相对于同时期的欧洲文化界,歌德已是一位对中国相对了解较多的人;但是事情永远相对,由于时代和地理的原因,西方对东方的了解并不真实,自始至终都难免隔膜和充满误会。欧洲当时推崇的中国诗歌和小说,差不多都是二流的,甚至连二流的水准也达不到。没有任何文字资料可以证明歌德对曹雪芹的《红楼梦》有所了解,虽然歌德的家庭一度充满了中国情调,他家一个客厅甚至用“北京厅”来命名。
歌德时代欧洲的中国热,不过是一种上流社会追逐异国情调的时髦,在《歌德谈话录》一书中,歌德以令人难以置信的热烈口吻说:
中国人在思想、行为和情感方面几乎和我们一样,使我们很快就感到他们是我们的同类人,只是在他们那里一切都比我们这里更明朗、更纯洁、也更合乎道德。在他们那里,一切都是可以理解的、平易近人的,没有强烈的情欲和飞腾动荡的诗兴……
这些对于欧洲人来说似乎很内行的话,有意无意地暴露了歌德对中国文化的无知。歌德心目中,中国人的最大特点,是人和自然的和谐:金鱼总是在池子里游着,鸟儿总是在枝头跳动。白天一定阳光灿烂,夜晚一定月白风清。中国成了一个并不存在的乌托邦,成了诗人脑海里的“理想之国”。歌德相信,除了天人合一的和谐,中国的诗人在田园情调之外,一个个都很有道德感,而同时代的“法国第一流诗人却正相反”。为了让自己的观点更有说服力,歌德特别举例说到了法国诗人贝郎瑞,说他的诗歌并非完美无瑕,“几乎每一首都根据一种不道德的淫荡题材”。
歌德被德国人尊称为“魏玛的孔夫子”,这种称呼在明白点事的中国人看来,多少有些莫名其妙。事实上,歌德并不是什么道德完善的圣人,他也不相信仅仅凭单纯的道德感,就能写出第一流的诗歌。任何譬喻都难免有缺陷,说歌德像孔夫子,更多的是看重他文化上的地位。以诗歌而论,歌德更像中国的杜甫,他代表着德国古典诗歌的最高境界;以小说而论,说他像写《红楼梦》的曹雪芹,也许最恰当不过。歌德被誉为“奥林帕斯神”,是“永不变老的阿波罗”,与大成至圣文宣先师的孔子相比,他更文学,更艺术。
歌德生前曾相信,他的小说不仅风靡了欧洲,而且直接影响了遥远的中国。杨武能先生《歌德与中国》一书中,援引了歌德的《威尼斯警句》,从中不难看到歌德的得意:
德国人模仿我,法国人读我入迷。
英国啊,你殷勤地接待我这个
憔悴的客人;
可对我又有何用呢,连中国人
也用颤抖的手,把维持和绿蒂
画上了镜屏?
这又是一个想当然的错误,如果歌德明白了大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明白了当时耸人听闻的文字狱,他就会知道在自己还活着的时候,古老和遥远的中国绝不可能流行维特和绿蒂的故事。此时的大清帝国处于康乾盛世尾声,正是乾嘉学派大行其道之时,对于中国的读书人来说,无论诗歌还是小说,都是不算正业的旁门左道。歌德并不真正了解东方的中国,而中国就更不可能了解西方的歌德。歌德的伟大,在于已经提前预感到了世界文学的未来。他相信在不远的未来,世界各国的文学将不再隔膜,那时候,不仅西方的文学将相互影响,而且神秘美妙的东方文学,也会加入到世界文学的大家庭中来。歌德近乎兴奋地对爱克曼说,他越来越相信诗是人类的共同财产,随时随地正由成千上万的人创造出来,任何人都不应该因为写了一首好诗,就夜郎自大地觉得他了不起。歌德充满信心地发表了自己的宣言,他认为随着文学的发展,单纯的民族文学已算不了什么,世界文学的时代正在来临,每一个从事文学创作的人,“都应该出力促使它早日来临”。
……
233年前,25岁的歌德奋笔疾书,只用了四个星期,就完成了《少年维特之烦恼》。从此以后,这部小说一直在影响着世界,感动着后来的年轻人。今年重庆出版社重点引进了企鹅版世界文学名著,这是一套非常优秀和具有广泛影响的丛书,它的选目的权威性早已不容置疑。作为世界文学经典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很自然地应该名列其中,并且排在第一批名单里。面对年青一代读者,在大量的世界文学名著面前,如何选择一套既经典又权威的版本,如何配备最精致最优美的译文,确实是一件极其为难却又必须认真去做的事情。好的丛书从来都是充满智慧,它代表着一种相对比较成熟的阅读趣味。众所周知,企鹅经典在它的原产地英国之所以大获成功,是因为把经典阅读带给了普通大众,而此次重庆出版社和企鹅的合作,战略目标却是另一个思路,那就是把企鹅经典在中国的购买对象,界定为受过良好教育有一定鉴赏力的人群。换句话说,必须与时俱进,必须针对图书市场,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崛起,大胆地走先提高后普及的道路,应该不是一个冒险的尝试。
2007年4月17日河西
主人公维特是狂飙突进时代的一个典型形象,他崇尚自然,崇拜天才,瀑求冲破精神和物质的束缚,力图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他对人世的热情、希望与鄙陋的社会现实格格不入,因此他处处遭受打击和失败。为了逃避这样的社会他企图从艺术创作中寻求慰藉。在这种情况下他认识了绿蒂,他对她一见倾心,绿蒂是自然、质朴、美的化身,也是他精神上的寄托,对绿蒂的爱成了他逃避现实的避难所。但是绿蒂已经许了人,她也害怕面对来自社会方面的压力。维特被迫离开绿蒂,回到现实生活中,想有所作为,成就一番事业,但是社会不收容他,他也憎恶社会,对社会、感情的无望使得他选择了自杀。 为了逃避世事的纷繁,维特来到瓦尔海姆,在那儿,他醉心于美丽的大自然和荷马壮丽的史诗。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结识了天使一般的少女绿蒂,在明知她已经订婚的情况下依然不顾一切地深深爱上了她。然而世俗的羁绊、人心的善变,把他一步步逼向绝境。 这是一部书信体小说,于1775年问世,作者创作它时年仅二十五岁。它的出版被认为是德国文学史上一件划时代的大事。它曾震撼了欧洲乃至全世界一代又一代青年的心。【作者简介】 张佩芬,1953年毕业于南京大学西语系德语专业。历任《译文》、《世界文学》编辑,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德语文学副研究员有译著《赫尔曼.黑塞小说散文选》、《黑塞散文选》、《迪仑马特小说集》、《法官和他的刽子手》等。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少年维特之烦恼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丛书名 | 企鹅经典 | ||
9787536689848 《少年维特之烦恼》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资源下载链接,请点击下方按钮查看 | |||
出版地 | 重庆 | 出版单位 | 重庆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12.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19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印数 | 5000 |
少年维特之烦恼是重庆出版社于2007.10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I516.44 的主题关于 书信体小说-德国-近代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