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年代:2014
定价:30.0
本书以1901—1949年的近代学生生活作为研究对象,运用“视情而定”的叙事方法,借助学生的口述与回忆资料,展示了近代大转局时期学生生活的生动图景,分析了近代学生在社会变革中的参与作用,考察了近代学生群体的学校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与时代观感,为我国近代学生研究提供了翔实的历史文本。
导论 第一节 历史感与教育史研究的价值指向 一、教育史研究的价值指向辨析 二、回归历史感:走出教育史价值指向的困惑 三、历史感在教育史研究中的具体表现 第二节 历史大转局与近代学生生活——基于社会发展动力的教育史研究新视野 一、历史的轴:寻找社会发展内在动力的大转局 二、近代大转局中的学生生活 三、对学生动力源的社会学分析 第三节 转承璧合:近代学生史研究三十年(1982—2011) 一、1982—2001年:学生史研究摆脱革命史窠臼,注重研究对象本体 二、2002年至今:学生史研究被置于立体历史之中 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生史研究的多维特征 四、国内外学界相关研究对学生史研究的启发与借鉴第一章 大转局下的社会期待:从秀才到学生的救亡轨迹 第一节 变化从庙堂开始 第二节 乡下的躁动 第三节 新学堂与知识人社会的初建 第四节 近代历史的节点——1907年 第五节 废科举与知识分子破灭的梦第二章 非典型自由:北洋时期学生的时代感受(1912—1928) 第一节 走向共和的记忆 第二节 后革命时代的理想焦灼 第三节 女性解放与社会新风尚 第四节 自由的非典型性第三章 庶民在奋斗:近代学生的学费问题与阶层流动 第一节 差钱的刻骨铭心 第二节 政府的学费问题考量 第三节 阶层合理流动的无序第四章 原点的变革:近代学生课堂生活的多维呈现 第一节 课堂环境的时代变迁 第二节 教学形式的自由多样 第三节 教师教学的方法引领 第四节 课堂生活的情境审视第五章 住宿生往事:近代学生的集体成长记忆 第一节 宿舍生活的集体记忆 第二节 住宿文化:学生成长的环境依赖 第三节 学生饮食经济与文化 第四节 宿舍管理冲突的张力第六章 书本之外:近代学生的课外生活与社会实践 第一节 学生的社会交往 第二节 身体素质的锻造 第三节 课外的学习活动 第四节 学生的社会实践第七章 进步之梯:近代学生的考试生活与回忆 第一节 日常考试的状态和心态 第二节 升学考试的回忆 第三节 时代中的考试与命运 第四节 进入主流社会的阶梯第八章 仪式救国:民国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政治文化 第一节 仪式与意识形态 第二节 校园中的仪式 第三节 个体仪式与政治社会第九章 放逐理想:近代学生的期望与不期望 第一节 撒播希望,近代读书的经历与追求 第二节 学海无涯:求学者的理想之路 第三节 天地之间:校园中的理想生活 第四节 近代学生的社会理想与担当第十章 师生之间:师生关系的近代转型与历史镜像 第一节 近代师生关系的嬗变及其原因 第二节 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影响 第三节 教师的特殊嗜好与学生的回忆 第四节 师生关系的精神境界与回忆情境第十一章 同学的你:近代学生的交往世界 第一节 时代创造同学机缘 第二节 人生路上的同途殊归 第三节 另一面的交往第十二章 乌托邦的实践:学生社团、学生自治与社会进入 第一节 近代大转局下学生社团的积极涌现 第二节 社团的自治倾向与社会参与 第三节 社团运作的常规化与政治化取向 第四节 社团目标实现的路径与效果第十三章 位卑未敢忘忧国:近代地方学生的五四运动 第一节 学统和道统的地方性 第二节 地方的五四运动 第三节 央地的爱国互动 第四节 个人境遇改变与五四遗产的合法性延续第十四章 山河一片狼烟:近代学生战乱生活的回忆(1931—1945) 第一节 学生对于战争的逐渐接纳 第二节 战争下的生活及学生应对 第三节 学生的抗战参与 第四节 沦陷区学生的见闻与努力第十五章 暴力的青春:走在政治舞台上的近代学生 第一节 五四学生的强势民主 第二节 “三一八”的话语霸权 第三节 “九一八”后的群殴高官 第四节 学生暴力的历史滥觞第十六章 无助的守望:近代大学生的政治生活与政府干预(1927—1949) 第一节 国民党执政时期的大学生政治生态一瞥 第二节 校园内的政治生活 第三节 国民政府对大学生政治生活的争取与干预 第四节 怀柔与强硬渐趋成熟的政府处理学潮模式第十七章 启而不蒙:民国政治生态与大学生民主诉求 第一节 北洋时期学生政治生态探微 第二节 国共分野下的学生政治生态的裂变 第三节 大学生与近代民主诉求的缺失第十八章 组织的力量:近代大学生政治权力的来源与动因分析(1927—1949) 第一节 政权更迭中的权器失衡——大学生组织权力合法性的来源 第二节 网络化和逻辑正义——大学生组织巨大政治能量的动因 第三节 大学生权力的表现领域与历史效用 第四节 运动大学生、对近代学潮控制的政治角力第十九章 人约黄昏后:近代学生的情感生活与初恋世界 第一节 近代男女同校的革命与审美的解放 第二节 学生恋爱的社会成本 第三节 学生爱恋的美好记忆 第四节 情感于人生中消融第二十章 直挂云帆济沧海:近代学生的留学生活与时代印记 第一节 海外生活的融入与适应性训练 第二节 学科观念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第三节 留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 第四节 留学生的社会评价与时代痕迹第二十一章 荒了的城:近代学生代际传承中的器物文明与精神守望 第一节 大转局中的荒城现象 第二节 代际传承中的学生经历 第三节 教会学校在中国的文化传播及其反响 第四节 以学生服饰为标志的器物文明的嬗变 第五节 旧式文化的破局与中华传统的守望第二十二章 管窥大时代:近代学生的社会观感 第一节 学生眼中的现代性转型 第二节 历史节点上的学生回忆 第三节 秩序失范与重建的努力 第四节 被改造和被疏远的乡村第二十三章 在困厄中行走:社会裂变与近代学生的求索 第一节 超越世界在近代社会的衰落 第二节 学生知识精英角色的再定位 第三节 文以载道在自娱中滑落的世界 第四节 知识场域的式微政治角力的副产品第二十四章 困厄的美丽:近代学生的奋斗、前程与文化分途 第一节 吾曹不出如苍生何学生对于国家富强的追求 第二节 天生我材必有用个人的前途与社会出路 第三节 革命的有为与无为 第四节 大转局下的文化分途参考文献后记
“中国教育活动史专题研究丛书”是周洪宇教授及其研究团队在教育活动史研究领域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也是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成果。该丛书由十个专题组成,既有教育活动史的基本理论研究,又有教育活动史的个案实证研究,其内容涉及教育史研究中的重要领域与主题。就基本理论研究而言,丛书从逻辑与历史的角度回答了什么是教育活动史、什么是教育史等学科基本问题,确认教育史学术实践的变革最终以范式转换为表现形式;就个案实证研究而言,丛书选取教师群体、教育期刊、外语教学、大学制度、大学校训等领域,力图用感性的文字表达理性的思考,用逻辑的思维解读历史的文本,用翔实的史料还原过往的教育活动,用叙事的语言构境多彩的教育世界。该丛书的独特之处在于:从传统的思想史、制度史之外,以活动史的方式叙述教育历史活动中的人及人的教育活动,以微观的角度透视参与教育实践的人、学校、媒体、语言、校训等在经济生活、教育制度、社会变迁中的相应性变动,为宏观上理解处于社会中的人如何在经济、教育、文化的不同影响下践行教育活动提供了参考,进而收到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效果。该书采用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在学界首提“历史大转局”概念。处于大转局飞速转动的近代,困厄基于时代、美丽基于青春。全书借助1901-1949年近代学生的口述、日记、回忆录等史料,探究了他们的学习生活、社会生活、政治生活、情感生活与他们的时代观感,重视表现近代普通学生的生活状态、理想及其经历的社会变迁,努力寻找学生生活发展的内在动力及对社会发展的反作用力。该书视角新颖、方法独到,力争在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形成内在表述的有机融合。【作者简介】总主编周洪宇 1958年出生于湖北武汉。教育学硕士、历史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二级)、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校兼职教授。长江教育研究院院长。全国人大代表,现任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兼任全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副会长、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副会长、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教育发展战略学科组成员、国家教育督导团专家组成员、教育部教师教育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等职。长期研究教育史和教育政策问题。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100余篇论文。出版《文化与教育的双重历史变奏——周洪宇文化教育史论》、《学术新域与范式转换——教育活动史研究引论》、《陶行知与中国现代文化》、《陶行知生活教育学说》、《陶行知的四个世界》、《人民之子陶行知》、《陶行知画传》、《教育的信念与追求》、《教育公平是和谐社会的基石》、《教育公平论》、《教师教育论》、《中部教育论》、《乐为教育鼓与呼》、《怎样做人大代表》、《怎样写人大议案》等专著。主编出版《教育活动史研究与教育史学科建设》、《陶行知研究在海外》等论著。研究成果10余次获教育部和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二等奖。其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全免费和中职免费、建立贫困生资助体系、改革高等教育助学贷款制度等多项人大建议,促成了国家有关政策出台。2008年12月,被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国教育新闻网等评为“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风云人物’”。2009年1月,被教育部《基础教育参考》和中国教育宣传网等评为“纪念改革开放30年基础教育影响力人物30人”之一。 作者刘训华,男,1978年11月生,江苏滨海人。历史学博士、教育学博士后,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社会兼职有民盟浙江省委教育委员会副主任等。学术研究方向为教育史和高等教育学。现主持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近代社会的学生生活研究”等国家、省、市、校级项目20多项。在《教育研究》、《教育研究与实验》、《浙江学刊》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主编著作1部,参撰多部。相关研究成果为《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或摘录。研究成果获省高校科研成果奖三等奖、绍兴市哲社成果奖三等奖、绍兴市蔡元培社会科学成果奖等奖项。2007年入选浙江省高校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2013年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困厄的美丽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丛书名 | 教育活动史研究新视野丛书 | ||
9787560996776 如需购买下载《困厄的美丽》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 |||
出版地 | 武汉 | 出版单位 |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30.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6 × 18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印数 |
困厄的美丽是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于2014.5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G529.5 的主题关于 学生生活-研究-中国-1901~1949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