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哲学

记忆哲学

白洁, 著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年代:2014

定价:49.0

书籍简介:

记忆有什么不能探寻的秘密?记忆离我们还有多远?本书为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在记忆研究的历史回顾和当前最新进展基础上,探究记忆及其运行机制的奥秘,勾勒出记忆概念的新框架,构建起记忆运行机制的新模型:从认知哲学角度提出记忆的概念;从本体论探讨记忆存在的基础和实质;从认识论分析记忆与表征、记忆与情绪、记忆与意象、记忆与语境等各种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从方法论上用更为合理、科学的方法模拟记忆机制,进而更深入地了解记忆,以探究和解释这个让人欲罢不能的难题。

作者介绍:

白洁,1980年生,2014年毕业于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外国哲学专业,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为太原科技大学教师、青年学科带头人,主要从事认知哲学、心理学等研究,着力于以哲学的视角探讨心理过程和心理现象。先后主持山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多项,在《自然辩证法研究》、《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篇。

书籍目录:

绪论/1

一、选题的缘起及意义/1

二、国内外研究述评/5

(一)自然主义色彩的记忆观/5

(二)精神分析学派:记忆是实体性存在/7

(三)现象学学派:记忆是对存在的体验和反思/9

(四)行为主义学派:记忆可以通过“刺激—反应”来测量/11

(五)科学实证主义:记忆研究中的实验法/13

(六)认知学派:记忆模型范式的更替/15

(七)新认知还原主义:记忆的神经生理基础/17

(八)学科融合:记忆划分的新类型/21

第一章 记忆哲学的思想溯源/26

一、柏拉图:探索和学习都是回忆/27

二、 亚里士多德:记忆是灵魂的一部分/29

三、奥古斯丁:记忆是藏匿于深邃洞穴之物/31

四、洛克:记忆是“心灵白板”上的痕迹/32

五、休谟:记忆是印象的重复/34

六、 康德:记忆是先验的“图式”/36

七、柏格森:记忆是“绵延”的形式和保证/38

八、赖尔:“记得”是已获知且没有忘记/39

第二章 记忆的科学基础/41

一、记忆是心和脑的统一/42

(一)整合论/42

(二)定位论/43

(三)遗忘症/44

(四)工作记忆/45

二、记忆是激活的神经元的集合/46

(一)赫布律/47

(二)反响回路论/47

三、记忆是神经元内物质的传递/48

(一)短时记忆的神经机制/49

(二) 长时记忆的神经机制/49

(三)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的神经机制/50

四、特殊记忆的神经生理机制/51

(一)激素效应导致的情绪记忆/51

(二)错误记忆的神经机制/53

(三)元记忆的神经机制/55

第三章 记忆的本体论/59

一、记忆的含义/59

(一)记忆是“记”和“忆”的合体/59

(二)记忆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61

(三)记忆发生的部位在突触/63

(四)记忆是信息加工的过程/64

(五)记忆是一种印象/65

二、记忆的产生/67

(一) 感知觉信息的激活产生了记忆/67

(二)神经元的接触和联结产生了记忆/69

(三) 对表征的符号加工产生了记忆/70

(四)记忆的特征/71

三、记忆的功能和作用/79

(一)记忆反映了事物及其联系/79

(二)记忆为发现和创造新事物提供了前提条件/80

四、记忆的类型/81

(一)记忆内容的实质是其对象性/82

(二) 根据信息储存的时间长短分类/85

(三)根据记忆的社会性和主体性分类/89

(四)根据记忆的时间先后分类/90

(五)元记忆是对记忆的认知/92

第四章 记忆的认识论/96

一、记忆的基本过程/96

(一)记忆运行机制的类比——记忆表征理论/97

(二)记忆是从识记开始的/100

二、记忆与意象的关系/104

(一)意象是潜意识的心理倾向/105

(二)记忆是一个重构的过程/107

(三)记忆重构与意象表征彼此依赖且相互配合/109

三、 记忆与表征/114

(一)表征是两事物之间的替代/114

(二)记忆表征机理的阐释——模型法/117

(三)生存语境认知模型:适宜生存的表征/123

四、记忆与情绪/126

(一)情绪是一种态度和体验/126

(二) 情绪记忆是更为深刻和牢固的记忆/130

(三)记忆与情绪交互作用/134

第五章 记忆的方法论/138

一、模型法/139

(一)信息加工模型:记忆过程如同计算机运行/139

(二)加工水平模型:记忆受材料的加工方式和深度的影响/142

(三)三阶段记忆模型:记忆是三个阶段的递进过程/143

(四)平行分布加工模型:记忆是彼此平行的单元间的联结活动/146

二、行为主义研究方法/148

(一)实验法:特定记忆影响因素的验证/150

(二)情境模拟法:记忆“建构”的验证/153

(三)迷宫法:记忆 “场合依存性”的验证/155

三、精神分析法/158

(一)记忆需要“被唤醒”/158

(二)记忆有非理性的一面/160

四、现象学分析方法/162

(一)记忆是带有意义的整合/164

(二)记忆要在社会和历史中去理解/165

第六章 记忆问题的哲学追问/169

一、记忆价值问题的思考/169

(一)判断和理解是记忆的标志/169

(二)知识需要记忆的记载和传承/172

(三)记忆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需/174

(四)记忆概念理解的启示——科学概念和哲学概念的区分/177

二、记忆研究方法对心理学研究的启示/179

(一)真理是“绘制”的真实/179

(二)心理学需要“质性研究”/181

结束语/184

参考文献/186

后记/212

内容摘要:

记忆是一个亘古难题:
何为记忆?记忆究竟是怎么回事?
记忆是不是“可以摆脱黑匣子”的存在物?记忆是不是可以被视为精神的概念本身?
记忆是如何产生的?它以怎样的方式存在?存在于何处?
如何能窥测到记忆从信息的加工、贮存、激活到提取的过程?如何判断记忆的准确性?如何知道我们对记忆的监控和调节?
如何判断记忆?记忆存在的价值是什么?
记忆研究方法对心理学有哪些启示?
……
几千年来记忆的问题被接连谈论:从柏拉图到休谟、从亚里士多德到柏格森、从艾宾浩斯到巴德利,记忆一直是哲学反思和思辨建构的对象,人们不断地用科学的方法和哲学的隐喻模拟着记忆的机制,尽管它从未成为哲学思想的主流。直至今日,对记忆机制的探讨展现出深广繁复的牵连,记忆已成为一个饶有兴味的话题。穿越时间和书页,对记忆哲学的溯源和追问,就是对心理学史、认知科学史、西方哲学史的一次重温。
《记忆哲学》在记忆研究的历史回顾和当前最新进展基础上,探究记忆及其运行机制的奥秘,勾勒出记忆概念的新框架,构建起记忆运行机制的新模型:从认知哲学角度提出记忆的概念;从本体论探讨记忆存在的基础和实质;从认识论分析记忆与表征、记忆与情绪、记忆与意象、记忆与语境等各种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从方法论上用更为合理、科学的方法模拟记忆机制,进而更深入地了解记忆,以探究和解释这个让人欲罢不能的难题。

编辑推荐:

☆ 对记忆哲学的溯源和追问,就是对心理学史、认知科学史、西方哲学史的一次重温。
☆ 本书涵盖了记忆哲学视阈下的几乎所有难题,为创新记忆研究拓展了新的分析路径。
☆ 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记忆的哲学问题研究”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记忆哲学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511721792
如需购买下载《记忆哲学》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北京出版单位中央编译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49.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4 × 17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书籍信息归属:

记忆哲学是中央编译出版社于2014.6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B842.3 的主题关于 记忆学-哲学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