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
年代:2012
定价:21.0
《二人转文化产业研究》系吉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010年招标项目。本书包括二人转的文化品格、二人转文化产业、二人转文化产业与东北经济发展、二人转文化发展的前景研究及障碍分析四章。从课题立项、提纲讨论、分章撰写到反复斟酌、几经修改前后历时三年的时间。
版权信息
序 文化资源与符号经济
第一章 二人转的文化品格
第一节 二人转发展现状
第二节 二人转作为大众文化的品格
第二章 二人转文化产业
第一节 二人转文化产业的建构
第二节 二人转文化产业的态势
第三节 二人转文化产业运营状况
第四节 二人转的文化效应
第三章 二人转文化产业与东北经济发展
第一节 二人转文化与经济的关系
第二节 二人转文化的价值取向
第三节 二人转文化经济价值模式及合理化建议
第四节 二人转经济价值实现
第五节 二人转文化产业在东北 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及意义
第四章 二人转文化发展的前景研究及障碍分析
第一节 二人转文化产业发展的依托
第二节 二人转文化发展前瞻
第三节 二人转文化产业发展的障碍:经济与文化因素
第四节 二人转文化产业发展的障碍:观念与制度因素
后记
序 文化资源与符号经济
当代的物质消费很大程度上成了一种符号行为。人在物质消费的时候,会充分注意到它的品牌价值。比如“李宁牌”运动鞋和运动服,它就是因为“李宁”这个运动明星而大大增值。正是这样一种符号性消费的行为,促使商家特别注重打造商品的品牌价值。而商品的品牌价值一旦被创造出来,就成为商品的资本甚至资源。商品因为品牌而被人们所认同,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就成为符号经济。
符号经济同样体现在文化产品上。文化产品同样体现着文化符号的价值,文化符号同样创造着符号经济。这是因为,文化不仅是一种社会行为,也是一种消费行为。人们进入电影院或剧场就进入了文化消费过程。而人们之所以要进入电影院或剧场,不是盲目的,而是有选择的,他们选择的唯一标准就是电影或剧目的文化符号。文化在商品社会一旦进入消费领域,它的符号性就必然会起到巨大作用。以影片和戏剧而论,“上座率”就是其文化符号的鲜明体现。那种创造巨大
文化符号而成为“梦幻工场”;青春版《牡丹亭》同样创造了可观的票房收入。
符号,其原因在于它们是以神话原型的打造,而产生了吸引人的强大艺术魅力。据叶舒宪介绍,2003年出版的一本译著,书名是“很久很久以前:以神话原型打造深植人心的品牌”,两位作者是研究神话原型的美国学者,他们在书里披露了一大批世界知名品牌和神话原型之间的关系。比如我们熟知的“耐克”品牌,英文名字Nike是希腊神话里的胜利女神,常常站在雅典的守护神雅典娜的手上。再比如好莱坞电影十有八九都借助神话的力量。以《星球大战》为例,导演卢卡斯在创作之前曾仔细研读了神话学家坎贝尔的名著《千面英雄》,并且上门请教。这部电影表面上讲的是外星人的战斗,实际上是用古老的神话模式重新演绎人类的命运。
文化产品因为与神话原型“沾亲带故”,或者就是神话原型的象征而成为文化品牌,从而产生强大的甚至无可比拟的巨大影响力。在我国文化消费中,最典型的应是东北二人转。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化有两个最明显的文化现象,一是赵本山文化现象,二是二人转文化现象。这两种文化现象持续了几十年,赵本山小品和二人转已经成为东北文化的品牌,赵本山小品连带着广告在诸多电视台播放了几十年;二人转在东北长演不衰,并且在北京等大城市搭起了“刘老根大舞台”,各地纷纷成立二人转艺校,创造了难以计数的经济效益。究其原因,就是二人转和神话原型有关,而赵本山的小品又和二人转的戏拟化表演形式有关。
赵本山和二人转这两种最重要的文化现象已经成为符号经济。这种符号经济现象是其他任何(文化)符号经济现象所不可比拟的。这种符号经济现象是非常值得研究的新课题。
揭示二人转文化符号中神话原型的运用,对认识文化符号创造和文化产业形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东北二人转是东北文化原型的象征:一丑一旦的二人转是远古“二神转”原型的置换变形。远古“二神转”是创世神话的展演:先民以两个祭司模仿女神和她的配偶跳交媾舞或者模仿交媾,用这种宗教性的戏剧仪式行为来进行重新创世表演。原型批评理论认为,人们的集体无意识中,都留有远古祖先的原始意象,那是一种原型的形式遗存。后世的艺术形式只有“激活”了这种原始意象,才能最有力地拨动观众或读者的心弦,获得观众或读者强烈的共鸣。二人转这种形式之所以在东北获得最广大群众无比热烈的欢迎,并也获得了其他地域人们的热烈欢迎,就在于这种民间艺术形式,和东北甚至人类神话原型有一种隐秘的联系,神话原型是二人转具有最重要的文化市场和符号经济的秘密;二人转文化产业的巨大成功,揭示了一个文化产业的秘密:文化资源可以转化为文化资本,文化资本可以转化为文化经济,其秘密就是文化原型的运用。
二人转文化符号与二人转文化产业关系的揭示,对认识文化产业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二人转的文化符号创造了二人转巨大的文化产业,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多年以来,对二人转文化符号创造的巨大文化产业缺少必要的理论研究。二人转之所以是一种文化符号,是因为它的形式是来源于表现东北农民情感欲望的东北文化传统。二人转的一丑一旦是东北大秧歌上、下装的变形。东北大秧歌的上、下装就是一种隐性的“二人转”角色、构型和舞蹈。由于大秧歌只在春节等重大节日中展演,而平时不能欣赏,不能满足人们的情感欲望,民间艺人就把上、下装劈出来,加上唱词故事单独演出,这就形成了“蹦蹦戏”,即早期的原生态二人转。原生态的二人转是根据人们情感需要创造的象征形式,因为这种象征性,就使二人转自然成为东北文化最重要的文化符号,受到农民的热烈欢迎,因而占有广泛的演出市场。而21世纪走向市场的二人转,更是因为一丑一旦二人转文化符号性的强化,使二人转成为东北的文化品牌,更为广泛地获得人们的普遍热烈欢迎,因而,二人转的展演形成了巨大的文化产业。二人转文化产业的形成,揭示了一个规律:文化要形成文化产业,就要创造文化符号;文化只有蕴藏了符号性的因素,才会创造文化品牌,而文化品牌一进入市场就必然会形成文化产业。
二人转迎合观众需要、与时俱进的研究,对认识文化产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二人转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获得了根据观众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变化的文化属性。二人转的长短、荤素、文雅、说唱、绝活、曲调、内容和形式等等,都是根据不同时代、不同演出场所、不同观众随时变化的,而且还要创造出新文化符号。二人转之所以要这样变化,就是因为,一进入市场,二人转的文化属性就同时具有了商品的属性,就被商品的属性所支配与制约了,受到民众欢迎的二人转才具有了最大的经济效益。二人转的演出揭示了文化产业的一个规则:文化获得了大众的欢迎形式和内容,并且创造出了一种文化符号,才会成为文化产业。
2009年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最近两年又修编《国家“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东北二人转文化产业研究,是落实国家发展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方面。东北二人转是东北文化产业最典型、最成功的范例。对作为东北文化产业的二人转的研究,对重新探讨东北文化的产业化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东北二人转比其他任何曲艺、戏曲和戏剧都更典型地成为“符号经济”,已经形成了巨大的“文化产业”,因而是亟须总结、探讨与研究的。然而,这些新的文化现象和符号经济现象都缺少及时的、必要的理论研究。与这些现象相比,理论研究显得极为滞后。
《二人转艺术产业化问题研究》正是这样一个课题的成果。该书对二人转文化产业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尽管还不是很完善,还有待进一步深化,但可以说是填补空白之作。
认真总结二人转文化产业及其产生的符号经济,对整个东北文化产业化具有重要的实践性的启示意义。二人转文化产业做得最好的是赵本山。赵本山形成了一条二人转文化产业链,它是由刘老根大舞台、本山传媒、二人转艺术学校、小品演出、影视剧创作等构成的系列“生产线”。这个系列性的“生产线”形成了巨大的文化产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是我国目前最成功、经济效益最大、最有影响的文化产业。这个巨大的文化产业为东北文化产业提供了十分有益的经验:文化走向市场;文化走向市场要利用文化资源;二人转文化资源是赵本山文化产业最重要的文化符号。总结赵本山的二人转文化产业,不仅对二人转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具有实际的启示意义,即使对其他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东北文化产业资源的揭示,对东北文化的产业化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赵本山的具有二人转形式的小品和影视剧受到人们的热烈欢迎,昭示了一个道理:文化产品要充分利用文化资源才能获得广大的受众,也才能获得文化产业的成功。文化产业的创造要运用文化资源;文化资源是文化符号和文化产业的重要内容,因为文化资源是文化原型的表现。表现了原型就拨动了人们的心弦,就会获得欢迎。东北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资源丰厚。比如,东北远古文化遗迹(女神庙、女神像和中华第一龙的造型、红山文化、玉器艺术等)、东北远古戏剧、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流传在口头中的“说部”、萨满表演和萨满神话、人文地理景观、高句丽古墓和壁画、东北各民族的各式各样的婚丧嫁娶文化风俗、东北大秧歌、东北民歌、东北“瞎话”、东北移民“闯关东”文化现象、伪满洲国皇宫遗址及其历史文化、日本侵华时期的遗迹和战争遗址、东北解放战争的历史,等等。东北有极其宝贵的文化资源,还远远没有开发出来,文化资源没有完全转化为文化资本,文化资源更没有完全转化为文化产业。二人转是东北文化产业成功的范例,东北其他文化资源同样可以转化为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或“符号经济”等是把文化与经济相联系的研究。这个新的研究课题对研究者提出了新的挑战。挑战之一是要求研究者要突破文化研究自说自话、与经济不挂钩、不沾边的封闭性。以往的观念,特别是学院派的研究者的观念,认为文化研究一沾经济的边好像就被玷污了。而实际上,现代社会文化与经济是互动的,文化可以成为“符号经济”,可以成为产业,可以推动经济的发展。而文化一旦成为符号经济,成为文化产业,参与到经济生活当中去,文化也就极大地发挥了它的巨大功能。在这个问题上,这个课题的研究者们,显然是突破了保守的观念。
这个课题的挑战之二,是要求研究者深入到文化成为“符号经济”和“文化产业”的内部运作过程中去,做充分的“田野调查”,从而总结、揭示文化变成“符号经济”和“文化产业”的成因,探讨成功的经验,也探讨不成功的教训。这个内部运作过程是极其复杂与隐蔽的,要深入到这种内部具体运作过程的“田野调查”是极其艰辛与细致的。该课题的研究者们做了很大的努力。但是,这是需要长期扎实、深入调研对象,并且还需要一些经济学方面的知识,因而显然还需要继续努力。
《二人转艺术产业化问题研究》是我所看到的第一本具体研究二人转文化产业方面的著作,它是对二人转变成文化产业的具体总结,对我们探讨文化产业等相关问题一定会产生重要启示。
杨朴
2012年6月26日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二人转艺术产业化问题研究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9787205074784 如需购买下载《二人转艺术产业化问题研究》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 |||
出版地 | 沈阳 | 出版单位 | 辽宁人民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21.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1 × 15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印数 |
二人转艺术产业化问题研究是辽宁人民出版社于2012.10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J825.3 的主题关于 二人转-文化产业-产业化发展-研究-中国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