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的诱惑

“现代”的诱惑

(美) 史书美, 著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年代:2007

定价:25.0

书籍简介:

本书是一部别开生面的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精彩之作。全书分三部分,分别是:(1)渴望现代:“五四”的西方主义和日本主义;(2)重思现代:京派;(3)炫耀现代:上海新感觉主义。民国时代对现代主义的理解呼唤了一种地区、全球语境相互交织的多元背景。文化争论、政治纷争和社会动乱等不断变化的地区语境塑造了现代主义,同时帝国主义推动下的全球文化经济潮流也参与了现代性的塑造。这种地区全球连接最为明显的显现即是半殖民地性。这是一种多重外国势力对中国进行多层次占领的政治方式。为了自身的经济和政治目标,这种种的外国势力在中国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合作。作为我们所处的后帝国主义时代的特征,新殖民时代的标志即是:西方文化霸权将西方自身定位为终极价值的裁定人。同时,新殖民时代的被殖民者又反过来将这种定位内在化,从而使文化霸权的可能性得以实现。无论是在"五四"一代西方主义的现代主义之中,还是在京派的文化普遍主义那里,亦或是在新感觉派这里,都市西方的视角都参与其中。京派思想家发现中国文化复兴在战后欧洲流行的文明话语中占有相当的合法性。与之相区别,西方主义者对中国传统的彻底否定采取了一种更为直接的方式。新感觉派既不号召否弃传统,也不呼唤有限度地复兴传统,而资本主义现代性是唯一需要他们考虑的因素。在中国作家遭遇西方现代性之时,一旦作家们去除掉传统的保护层,就再也没有其他的东西可被用来代替传统以发挥中介作用。西方主义者通过对自身必能赶上西方的确信来想象一种平等。京派思想家在西方自我批评的基础上对西方进行一种有限度的批评,新感觉派将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看做是不可改变的既定现实。这三种与西方协商的模式构成了三种重要的进程。如果被加以利用,它们将在以后的岁月里成为进一步反思中西关系的基础。

书籍目录:

导论:中国现代主义的全球性视角和地区性视角

第一部分渴望现代:“五四”的西方主义和日本主义

第一章时间、现代主义和文化权力:地区性的结构

第二章进化论与实验主义:鲁迅和陶晶孙

第三章精神分析与世界主义:郭沫若的作品

第四章利比多与民族国家:郁达夫、滕固等的道德颓废

第五章他恋(LovingtheOther):全球语境下的“五四”西方主义

第二部分重思现代:京派

第六章未曾断裂的现代性:对新全球文化的建议

第七章用毛笔书写英文:废名的著作

第八章地区语境下的性别协商:林徽因与凌叔华

第三部分炫耀现代:上海新感觉主义

第九章现代主义与大都会上海

第十章性别、种族和半殖民地性:刘呐鸥的上海大都会风景

第十一章表演半殖民的主体性:穆时英的著作

第十二章资本主义与内在性:施蛰存的“色情-怪诞”小说

结论:半殖民地性与文化

附:后来的现代主义战争岁月及其后

参考书目

内容摘要:

  本书为《海外中国研究丛书》之一。对于中国现代文学和历史领域的学者而言,本书结合文本、历史与理论的探索,提供了对从1917年的“五四”时期开始,到1937年中日战争爆发结束的一段时期内的中国文学现代主义的解释;对于西方的现代主义理论家来说,本书勾画出了中国、日本与西方的现代主义的交叠之处,并且从多重殖民轨道和文化相遇中追溯了这种跨国路线的形成,进而解构了比较文化研究中所习惯预设的中心/边缘、东方/西方之间的二元对立;对于殖民主义与后殖民主义理论家来说,本书从理论上探讨了中国的半殖民主义是如何表现出一套不同于正式殖民主义的文化政治与实践的。在我看来,处于地区与全球相互影响中的中国现代主义同时被这两条轴线所定义,而不论这两轴之间实际存在着多么大的不同。地区和全球之间的同步性和历史关联,勾画出了一个比预想的要复杂得多的“中国人的主动性”的运作轨迹和表述。  本书是英文世界第一本对“民国时期中国文学中的现代主义”进行全面考察的学术专著,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和比较文学研究方面的重要著作。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现代”的诱惑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丛书名海外中国研究丛书
9787214045324
如需购买下载《“现代”的诱惑》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南京出版单位江苏人民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25.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19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书籍信息归属:

“现代”的诱惑是江苏人民出版社于2007.02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I206.6 的主题关于 现代文学-文学研究-中国-1927~1937 的书籍。